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城市规划网>资源>热点案例>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正文

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来源: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会员单位案例 发布时间:2014-12-23 18:38

案例图片

图1 城市最佳实践区全景鸟瞰.jpg
图2 北部模拟街区全景鸟瞰.jpg
图3“一核四片”的地域格局  “一轴三区”的功能布局.jpg
图4公共服务设施分布 空间形态格局.jpg
图5.jpg
图6.jpg

案例详情

一、项目背景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 Better Life),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为了更好地演绎“城市”主题,2010年世博会特别设置了“城市最佳实践区”,使城市首次作为世博会的参展方,这是世博会历史上的一个创举。

城市最佳实践区汇集全球范围内有代表性城市为提高城市生活质量所进行的各种最佳实践,它们具有创新意义和示范价值,因而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城市最佳实践区既是交流、推广和分享城市最佳实践的全球展示平台,也是世博园区中新理念、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集中示范基地,将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前景产生积极影响。

二、规划构思

1、核心概念

作为2010年世博会中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创举,城市最佳实践区不仅是汇集世界各国的城市最佳实践案例的“世博亮点展区”,其本身也应当成为体现城市最佳实践精神的“街区改造范例”。这就是说,城市最佳实践区在宜居环境品质、低碳生态模式、工业建筑再生、科技集成应用、地域文化特色等方面,要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使之成为街区改造的最佳实践案例。

2、展示策划

作为世博会主题演绎的主要载体之一,城市最佳实践区的展示领域既要在很大程度上表达世博会主题演绎的内容结构,又要聚焦当今世界上城市最佳实践的主流领域。基于来自国际组织、各级政府、学术团体、专业协会和大众媒体的全方位信息,研究团队对于城市最佳实践的全球案例库进行深度解读,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城市最佳实践区的四个主流领域,包括宜居家园、可持续的城市化、历史遗产保护和利用、建成环境的科技创新,分别对应世博会主题演绎的内容结构,也体现了城市发展的四种价值取向,即尊重市民、尊重自然、尊重历史、尊重科技。

各个参展案例分别采取三种展示方式。实物建造方式指参展案例作为建成环境元素(如建筑物、开放空间、交通方式和环境设施等),采用实物建造方式进行展示;展馆展示方式作为世博会的常规展示方式,参展案例在联合展馆或自建展馆中进行展示;短期活动方式指除了实物建造案例和展馆展示案例以外的参展案例,可以在多功能厅中,轮流举办为期一周的短期展示活动(如报告、研讨和表演等),以满足更多城市最佳实践案例的参展需求。

3、总体结构

2010年世博会的围栏区分布在黄浦江两岸,城市最佳实践区位于浦西片区。建设范围的用地面积约为15公顷,包括南北两个街坊,中间为城市道路穿越,采用人行天桥加以连接。

城市最佳实践区的总体结构可以归纳为“一核四片”和“一轴三区”。以城市广场为空间核心,链接西南两侧的水陆门户和东北两侧的主要展区,形成“一核四片”的地域格局;南部的城市广场、中部的林荫步道和北部的街区绿地形成贯穿南北、收放相间、形态丰富的公共开放空间轴线,串连三个功能区域。

三、功能布局

1、南部主题区域

在南部,城市广场和主题分馆形成主题区域。原南市发电厂的主厂房将被改造成为世博会的主题分馆(城市未来馆),其中的多功能厅满足城市最佳实践区的短期活动方式。城市广场既是水陆门户和主要展区之间的人流交通枢纽,又是各个参展城市举办主题活动的重要场所。

2、中部联合展馆

在中部,以保留厂房的改造为主,并嵌入个别新的建筑,形成四组联合展馆,满足展馆展示方式。同时配置两处公共配套服务设施,与四组联合展馆形成错落有致的分布格局,有效地界定街道空间和围合院落空间。

3、北部模拟街区

在北部,采取实物建造方式的参展案例作为建成环境元素(包括建筑物、开放空间、交通方式和环境设施等),整合成为一个模拟街区,形成3个建筑组群环绕1处开放空间的基本格局。

四、交通组织

本项规划采用多种方法,对于世博会期间的游客容量进行测算,并在城市最佳实践区形成两个层面的观览流线。

在街区层面上,采取“枝状”模式的主要观览流线,公共开放空间的南北轴线连接南部的主题分馆、中部的各组联合展馆和北部的各组案例建筑。在建筑组群层面上,采取“环状”模式的次要观览流线,串连组群内的各个联合展馆和案例建筑。城市最佳实践区主次观览流线相互补充,有助于确保参观游客的均衡分布,形成方向明确且易于引导和控制的观览流线体系。

五、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世博园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可以分为餐饮设施、购物设施、功能设施和援助设施。根据各类服务设施的千人指标和服务半径要求,在南北街坊各配置一处公共服务中心(主要包含餐饮设施和购物设施),其它设施(主要包含功能设施和援助设施)则采取均匀分布的方式。

六、空间形态格局

城市最佳实践区以公共开放空间为核心,新老建筑形成紧凑组合和积极界面。基于建筑组群和开放空间之间的有机关系,使城市最佳实践区具有鲜明的空间形态格局。

城市最佳实践区的开放空间包括广场、绿地、街道、院落和街角,体现不同的形态特征和满足不同的功能要求,形成既有序列又有层次的开放空间体系。南北街坊分别以广场和绿地作为形态核心,林荫步道串连两处大型开放空间,形成收放相间的开放空间序列,院落和街角则使开放空间体系增添了丰富的层次。

城市最佳实践区的建筑景观格局包括一处标志性建筑和两类肌理性建筑。保留南市发电厂的主厂房和烟囱体现超大体量和超高结构的完美结合,展示工业文明的美感,形成世博园区乃至黄浦江沿岸的标志性建筑。其它建筑可以称为肌理性建筑,包括新老建筑两种类型,南街坊以保留的工业建筑为主,也嵌入少量新建筑;北街坊以新建的案例建筑为主,也有个别保留建筑。新老建筑融为一体,有效地界定街区开放空间和围合院落空间。

七、建筑设计控制

城市最佳实践区具有多样化的建筑类型,为此制定了设计控制图则,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建设项目所在环境信息,包含所在建筑组群的平面格局、集中绿地的位置和大致形状、相邻建筑物/构筑物的间距、室外场地标高、紧急疏散通道等;另一方面是建设项目的设计控制要求,包含建筑物/构筑物的基底范围及其尺寸和控制点坐标、建筑物/构筑物的的高度控制、建筑面积、主要出入口的位置、重点建筑界面、室外专属场地和室内地坪标高等。此外,还对于案例建筑的适应性设计修改和工业建筑的改造设计提出了专门要求。

八、规划特色

1、宜居环境品质

城市最佳实践区完整地体现了街区层面的宜居环境理念,包括混合用途、公共空间主导、慢行交通方式、保存地区文脉等,为“后世博发展”的宜居环境品质奠定了坚实基础。

建筑多样化为街区的未来发展采取混合用途模式提供了有利条件,使之成为充满活力的24小时街区;各个建筑及其组群构成紧凑的形态格局,积极界定街区的开放空间,形成富有层次和序列的开放空间体系;无论世博会期间还是世博会以后,街区内部都会采取慢行交通方式,舒适愉悦的开放空间使人们可以体验慢行交通方式的无尽乐趣;改造和利用工业建筑使人们在领略现代时尚风貌的同时,又能感受到地区的历史底蕴。

2、低碳生态模式

作为世博园区中新理念、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集中示范基地,低碳生态建筑、绿色交通方式、清洁能源技术(如江水源空调体系)、节能照明设施(LED)、生物净水绿地的科技集成应用,使城市最佳实践区成为独具特色的低碳生态街区。

3、工业建筑再生

城市最佳实践区所在区域原为传统工业地区,其中的南市发电厂更是百年老厂。工业建筑具有大跨空间特征,适合改造成为展览建筑。保存地区文脉和利用既有建筑也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在城市最佳实践区中,保留工业建筑的改造和利用占总建筑面积的60%以上。邀请国内外多个设计团队分别担纲各组工业建筑的改造设计,在保留工业建筑的主体结构和基本形体的基础上,进行功能化、时尚化、节能化和生态化的工业建筑再生。

4、地域文化特色

在保存工业建筑作为地区历史文脉的基础上,城市最佳实践区的街道和环境设施不仅体现节能环保理念,并为游客提供舒适愉悦的观览环境,还展示了参展城市的地域文化特色,来自马德里的“空气树”展示西班牙的都市生活、来自温哥华的“木构亭”展示加拿大的森林资源、来自罗阿大区的“玫瑰园”展示法兰西的浪漫情调、来自巴赛罗纳的“高迪龙”展示西班牙的艺术奇才。工业建筑再生和世博文化遗产将为城市最佳实践区的“后世博发展”增添独具特色的“文化附加值”。

九、规划实施

通过全面和完整的设计控制体系,本项修建性详细规划已经获得有效实施,城市最佳实践区于2009年底整体竣工。然而,城市最佳实践区作为街区改造范例的实践过程是长期的,将在世博会以后成为上海城市发展的新地标,显示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