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是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交通规划学术委员会的年度学术会议,也是中国城市交通领域学术思想非常活跃、具有广泛影响的重要会议,该年会已入选中国科协“重要学术会议指南”。2022年11月17日,2021/2022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在上海中庚聚龙酒店成功召开,会议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交通规划学术委员会主办,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办,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协办,既是城市交通行业的年度盛会,也恰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分院成立40周年,是“中规智库”百场系列学术活动的重要组成之一。本次年会是学委会自1979年成立以来举办的第34届年会,年会主题为“绿色·智慧·融合”。
同济大学教授 杨东援
同济大学党委书记 方守恩
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一级巡视员 朱剑豪
学委会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分院院长 赵一新
17日大会由学委会杨东援副主任委员和赵一新秘书长主持。同济大学方守恩党委书记、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朱剑豪一级巡视员到会致辞。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李晓江原院长、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李斌副院长、腾讯智慧交通施雪松副总裁、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薛美根院长、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周军副总规划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分院伍速锋院长助理、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马万经党委书记、国家发展改革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城市交通中心程世东主任以及北京理工大学王震坡教授作了主题演讲。参加本次会议的嘉宾还有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张晓春董事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交通规划学委会马林主任委员,王炜、杨涛、陈必壮副主任委员,张宇、钱林波、邵丹、李健副秘书长。
方守恩党委书记在致辞中表示,年会搭建了一个世界顶级的学术交流平台,必将成为城市交通规划学科前沿的思想盛宴,通过思维的交叉碰撞,能够为城市交通规划发展提供创新的思想和有益的借鉴,也将鼓励更多的青年学者投身到蓬勃发展的交通运输的事业当中去,为交通强国、人民城市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朱剑豪一级巡视员在致辞中表示,交通要与世界相交,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交通要更好发挥开路先锋作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这是每一位交通规划人的职责和使命。今年年会的主题是绿色、智慧、融合,上海要更好地融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加强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衔接与服务,还要有效支撑城市空间新格局的塑造,坚持综合交通统筹融合、公共交通和慢行优先、迭代升级引领高质量发展三大战略取向,努力实现更加“人本、高效、智慧、绿色、韧性”的美好交通愿景。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 李晓江
李晓江院长作了题为《美好生活需要和交通发展的回顾与思考》的主题演讲。从机动化进程、大规模道路建设、交通规划及政策层面,回顾了改革开放40多年来城市交通发展历程与教训。探讨了人群分化、需求多样与交通供给原则的关系,消费水平、需求差异与交通碳排放的关系,以及人的移动需求。提出更高效率各得其所的道路网络系统,作为需求管理工具和民生工具的差异化停车策略,全龄友好、全面公益、没有歧视的公共汽车交通以及堪当公共交通主体大任的城市轨道交通等发展建议。
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院长 薛美根
薛美根院长作了题为《新阶段 新格局 新理念⸺上海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实践》的主题演讲。上海交通发展已进入新阶段,将围绕构建国际海空枢纽、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自贸区新片区、城市空间新格局重塑、双碳发展目标,更加注重“区域与市域、管理与建设、存量与增量”并重,更加注重积极融入国家立体综合网络,更加强化交通与城市空间、产业互动,更加注重绿色低碳,更加注重提升综合治理能力,更加注重打造多目标体系下“以人为本”城市交通体验。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李斌(录制视频)
李斌副院长作了题为《对我国综合客运枢纽协同发展的思考⸺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的主题演讲。客运枢纽体系高效协同,提升枢纽群运行能力,是推进京津冀城市群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运输服务一体化的重要保障。当前针对京津冀城市群客运枢纽间缺乏协同运行和换乘衔接不畅等突出问题,提出需要重点解决枢纽群协同运行、联运服务、信息共享等技术瓶颈,形成城市群多模式客运枢纽一体化运行技术体系。建议从规划建设层面研究综合交通枢纽集群的专项规划并建立数据驱动的综合交通枢纽集群功能布局优化理论方法;运营服务层面进一步探索一体化协同运营机制、联程客运服务新模式及新业态、多种运输方式组合的效能优化。
腾讯智慧交通副总裁 施雪松
施雪松副总裁作了题为《数字点亮夜空:实时数字孪生助力共创美好交通生命体》的主题演讲。以数字孪生、物联网为代表的创新技术,日益成为交通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腾讯智慧交通的双轮为实时孪生+交通OS ,其核心技术优势为实时全息感知,基于雷视融合的全场景全要素实时感知,实现从断面单点检测到全域轨迹还原的升级,支持交通事件识别和流量分析。腾讯实时孪生落地案例包括高速公路、隧道、港口和城市交通等领域,城市交通实时孪生交管系统能够实现对违法和事故的实时感知、精确上报、快速处置,实时数字孪生助力共创美好交通生命体。
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副总规划师 周军
周军副总规划师作了题为《超大城市精细治理要求下的交通规划标准研究》的主题演讲。深圳是国内空间规模最小的超大城市,城市治理压力明显,需要不断创新城市治理手段。技术标准规范是城市规划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深圳城市规划建设及治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演讲围绕深圳城市发展新要求,从“创新湾区一体化的轨道系统标准” “促进设施空间的精细使用与融合” “建设安全、连续、舒适的慢行系统” “提供以人民为中心的社区交通保障”四大重点内容,详细介绍深圳交通规划标准的创新方法、技术思路和主要指标内容,为新时期深圳交通规划编制给予更系统化、精细化、人本化的指引。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分院院长助理 伍速锋
伍速锋院长助理作了题为《“双碳”目标下的城市交通低碳发展》的主题演讲。从背景与形势、优势与挑战、策略与行动3个方面探讨了面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城市交通低碳发展现状与策略,强调需要优化减碳、能源转型减碳两手抓。优化减碳方面提出要坚持交通与用地耦合、重点关注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强调量化分析和碳计量,实现从粗放减碳到精准减碳;要全民动员,从传统减到特色减,创造有吸引力、有魅力的低碳交通方式,倡导低碳生活。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马万经
马万经党委书记作了题为《城市道路时空资源深度挖掘:从理论到实践》的主题演讲。机动化、智能化、老龄化等发展赋予机动车、行人、自行车等混合交通流以新特点,自动驾驶等相关技术发展速度迅猛,如何让其尽快发挥作用也是当前的重要问题。提出城市道路供给侧时空资源深度挖掘的四大关键要素为消解人车冲突、提升通行能力、推动公共交通优先和利用新兴技术。提出从规划设计控制集成层面消解多模式交通冲突、优化交叉口规划设计与通行模式是提升通行能力和效率的重要手段;通过精准的公交专用车道布设和高效的优先信号控制等推动公共交通优先;利用智能网联技术创新交通管控方法是发挥新技术潜力的主要方向;交通要以人为本、预见未来、引领变革。
国家发展改革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城市交通中心主任 程世东(录制视频)
程世东主任作了题为《更高层次、更大力度深入推进城市停车建设与治理》的主题演讲。梳理了城市停车治理与发展思路,包括有重点的建设,充分利用路侧停车,辅以共享停车;推进停车价格市场化,让供需关系决定市场价格;循序渐进加强执法、逐步实现停车规范有序。回顾与分析了国家层面的两轮停车政策的内容与成效,结合当前外部环境对停车行业发展的影响,提出加大力度推进政策实施,以取得更大实效。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王震坡(录制视频)
王震坡教授作了题为《数据驱动的新能源汽车碳排放核算方法及技术路径》的主题演讲。面向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围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行业碳减排交易机制,分析了汽车产业转向绿色低碳发展的紧迫性。阐述了全球碳排放交易市场基本情况,中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的基本情况,以及新能源汽车全寿命周期碳排放状况以及与燃油车对比情况。提出数据驱动的新能源汽车使用阶段碳排放核算方法以及相应的政策建议。
行业发展研讨嘉宾
大会最后一个环节是行业发展研讨,由赵一新秘书长主持,薛美根院长、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杨涛董事长、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田锋副总经理、东南大学交通学院陈竣院长、马万经党委书记、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孙永海副总规划师以及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黄伟副总规划师参与讨论。
颁发年会征文宣讲论文证书
颁发交通青年学者论坛宣讲论文证书
大会还设置了两个颁发证书环节。一个是年会征文宣讲论文证书。本次年会围绕“绿色·智慧·融合”主题组织了论文征集活动。共收到投稿论文452篇,在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筛查的基础上,经论文审查委员会匿名审阅,274篇论文被录用,其中25篇论文精选为宣讲论文,这些论文汇总在《绿色·智慧·融合——2021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论文集》中,并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另一个是交通青年学者论坛宣讲论文证书。交通青年学者论坛由同济大学杨东援交通学科教育基金与学委会共同主办。基金和学委会组织这个活动的目的是鼓励作者在中文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这次是第三届。与前两年不同的是,这届要求第一作者年龄不超过50岁,突出青年学者属性,还在遴选方向上分设了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两个学科方向,共遴选论坛备选演讲主题文章25篇。这次遴选得到了行业内10个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和代表性期刊的大力支持,包括《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学刊》《城市交通》《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国际城市规划》《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公路学报》《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