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至23日,2024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总体规划专业委员会年会在辽宁省大连市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总体专业委员会主办,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大连市国土空间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承办,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协办。
本次会议以“规划支撑创新、创新赋能规划”为主题,从学术、学理、学科的角度探讨总体规划如何服务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新需求、如何通过科技驱动提高规划效能和质量,如何推动规划自身的技术和制度创新。会议共包括学术报告28项,其中大会主旨报告5项,4个平行分会场报告23项。年会还开展了“总规教·学面对面”座谈,举办了4场专家对话。来自全国50余所高校、规划管理和编制单位的100余位专家学者、高校师生现场参会。会议同步网络直播,主旨报告和分会场一累计观看1.59万人次。
本次会议报道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涉及开幕式和大会主旨报告的内容,聚焦“规划支撑创新、创新赋能规划”的主题,下篇涉及4个平行分会场和公益座谈会,从规划实施、规划教学,以及服务区域、服务城市、服务学生等角度对总体规划进行交流和研讨。
开幕式
2024年6月22日上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总体规划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董珂主持开幕致辞环节,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大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楚天运和大连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罗钟铉先后致辞。
从左至右:石楠、王凯、楚天运、罗钟铉、董珂
石楠在致辞中表示,大连是规划行业实践和创新的重要城市。会议在大连召开,以创新为主题,引发重新思考规划的价值。新时期规划要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引领多个领域创新,助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王凯在致辞中对会议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承办单位表示诚挚感谢,同时强调要加强规划内容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强规划技术变革,提高规划的精准水平;加强规划教育改革,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人才。
楚天运对大会召开和专家齐聚表示了祝贺和欢迎,他介绍了大连市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科技创新发展方面的工作实践和未来展望,期待各位专家学者为大连发展把脉问诊、提供宝贵意见,共同助力大连高质量发展。
罗钟铉表示在建校75周年之际承办年会意义重大。他介绍了大连理工大学的基本情况和主要成就,回顾了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希望通过大会进一步加强城市、学校、学会三方合作,为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培养优秀人才贡献力量。
主旨报告
主持人:王富海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总体规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深圳市蕾奥规划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主旨报告环节由王富海主持,他认为总体规划是从总体层面研究城市的一种方法论,需要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而不断调整。五个主旨报告分别从影响机制、城市动力、地方实践、规划方向等方面阐述了总体规划改革的“术”与“道”,充分体现了本次会议的主旨“规划与创新”。
高国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新型城镇化的影响机理及趋势研判
高国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
高国力立足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特征,探讨了新质生产力的重大科技创新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机制,并对新质生产力影响新型城镇化的趋势进行了研判。
新质生产力是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呈现出技术新、产品(服务)新、要素新和业态新等特点。回顾历次科技革命,都对城镇化的城市规模、城市空间格局、城市人口结构、城市就业形态等产生了重要影响,未来新质生产力的重大科技创新也将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形成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促进高质量的新型城镇化,并对城镇空间格局、城镇就业结构、生活方式、城市治理产生重要影响。
报告最后提出了未来新质生产力影响新型城镇化的五个主要趋势。一是完整的科技储备和产业体系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新型城镇化提供坚实支撑,二是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巨大应用场景和需求,三是重大产业科技创新助推新型城镇化产业体系升级换代,四是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于新型城镇化更加重视市场化商业模式创新配套,五是开放创新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和新型城镇化进程,面临统筹开放、发展和安全的更高要求。
郑德高:城市动力空间研究与数字画像技术
郑德高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郑德高指出,城市动力是城市规划研究的核心议题,新时期城市动力从外延增长转向结构优化,城市发展动力与动力空间的耦合关系分析成为研究重点。规划要通过数字技术识别动力核心要素,提取空间画像,把握新动力空间发展规律,并在专项性动态维护和综合性战略引领、重点领域与重点板块等方面继续发挥城市规划的龙头作用。
除了传统的人口、经济增长等城市外部动力,城市内部各个次区域差异化分工的空间结构化动力一直以来被低估。现阶段采用大数据和数字化技术,可以从人群画像、企业画像、空间画像等方面来更好的展示城市空间结构化动力。人群画像方面,开展城市整体、城市内部、城市社区等三个尺度人群画像,并与住房、设施等要素的耦合分析,支撑形成更具针对性的规划对策。企业画像方面,研究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的空间组织规律和创新动力的空间发展规律,识别城市重要空间节点,优化城市空间互动关系,支撑更好的研判城市空间战略。空间画像方面,识别城市的高度密度强度画像,开展与动力空间、可持续发展的耦合分析,深入研究空间形态对城市功能的支持。最后,结合上海和广州的实践进行了详细阐述。
熊健:全球城市发展趋势下的上海空间战略选择与“创新之城”建设
熊 健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总体规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熊健系统分析了上海全球城市的发展坐标,提出了全球城市发展趋势下上海空间战略的五大导向,并重点剖析了上海创新之城的内涵目标、近期行动和创新空间布局。
面向“上海2035”目标愿景,上海在综合实力、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空间支撑等方面虽具优势但仍有不足。面向未来,以全球化视野对全球城市发展以及新经济趋势进行总结,提出创新空间上呈现出区位中心化、要素集群化、用地混合化、场景遍在化的总体趋势。在此背景下,上海要从充分把握本质规律、回应民众关切、顺应国际大势的角度出发,把握好适应未来创新发展趋势的空间战略导向。
回应会议主题,报告具体解读了上海“创新之城”的内涵目标以及近期行动建设行动,深入分析上海创新空间的特征和存在问题,提出在科技回归中心城的大趋势下,要发挥主城区创资源要素集聚优势,进一步增强“中心辐射”功能,同时还要鼓励各区积极打造创新城区,为企业创新营造热带雨林式的产业生态。规划要在创新引擎机构集聚、存量用地资源利用、产业用地混合、创新场景等方面持续发力。
邹兵:规划支撑深圳科技产业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邹 兵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总体规划专业委员会委员,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总规划师
邹兵系统回顾了深圳科技产业发展历史进程及特点,总结了深圳支撑科技产业发展的规划实践,重点展示了近期深圳产业空间规划的主要内容和思考。
深圳的科技创新产业科技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互动共进,经历了三来一补向高新技术产业升级、确立高新技术产业主导地位、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等四个阶段,创造了从农业小县到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历史跨越。自2000年以来,深圳高度重视全市性空间专项规划对科技产业发展的支持和保障作用。近年来,为破解新增产业空间不足、存量产业用地使用低效的矛盾,深圳还制定了支持产业创新发展的空间政策和实施性行动规划,并对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规划和单个园区规划建设指引方面的进行了详细阐述。
他认为,规划对于科创产业总体布局能够发挥一定的引导作用,但不具备对产业具体空间布局进行预先安排的能力,其支撑作用更多体现在为产业发展提供空间保障和设施支持。规划要以空间的稳定性匹配产业的不确定性,必须研究各类产业的空间需求,努力创造适应其发展的空间环境。同时针对新时期的产业创新规划,他提出要充分考虑不同科创产业类型差异化的空间要素需求、不同科技创新人群差异化的生活服务需求、不同的科技创新载体差异化的空间形态特征,推动科创产业与人群之间的空间要素需求精准匹配,重视存量时代中微观尺度的产业空间规律和规划技术方法等新的思考。
赵燕菁:重新理解城市规划
赵燕菁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经济学院双聘教授
赵燕菁总结提炼了中国经济和城市化转型的大背景下城市规划的新价值,提出了底层协议、系统界面、规划应用等方面系列改革建议,并结合案例进行了重点阐述。
新阶段城市发展已经从增加城市资产的资本型增长转向现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运营型增长,城市规划行业的困境在于规划没有给运营资产带来保值增值的现金流价值。为了实现新阶段规划为委托人更好的创造价值,建议按照城市操作系统结构的思路,在底层协议、系统界面、规划应用三个层面进行重点改革。底层协议上,建议土地制度从关注增量转向关注存量,探索推进适应存量更新价值提升和增值分配的制度改革;系统界面上,从用途分类转向产权分类,探索构建以产权人为核心的规划界面,实现规划与资产运营的有效搭接;规划应用上,构建以项目为单元、以产权人和运营者为发起人的开放式策划体系,增加面向市场的适应性。
通过改革,推动规划从经济增长的被动轮,变为增长的主动轮;从围绕行政许可的规划,变为行动发起的规划;从回答怎样花钱的规划,变为回答怎样挣钱的规划;从“刚性”难调整的规划,变为迅速响应市场的规划,重新焕发规划的活力。
未完待续
敬请期待“下篇”精彩报道
......
供稿单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总体规划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