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9日至21日,“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在贵州贵阳会展中心召开,本届年会主题为“新常态:传承与变革”。在清华同衡、贵阳市城乡规划局和贵阳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承办的自由论坛:“大数据与规划评估”上,专家围绕大数据分析与规划评估业务,在理论和案例的共同支撑下探讨如何在转型期更好地在规划行业中引入工具,展示和交流国内基于数据分析的规划评估模式和方法的最新工作,进一步促进大数据应用与规划业务的结合与深化。
本论坛由清华同衡总规划师、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林文棋主持,我们为大家整理总结了参与论坛的专家们的主要观点与大家分享。
学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尹稚:清醒认识城市规划与大数据的结合,提高规划行业自身能力
尹稚老师首先指出,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思考三个问题,即如何认识这个世界,如何解释世界上复杂的现象,如何看穿现象找到规律从而指导未来世界的改良、改造甚至革命。
反观大数据我们看到,如今大数据为我们提供了无限的机会,且这种机会的提供是持续的,我们观察世界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在宏观还是微观层面的观察能力都大大提高了。
然而在解释复杂世界的能力方面,在综合了各种学科和资源之后,我们的能力增长远远不及数据收集、处理能力的增长,导致我们突然面对海量的数据时容易产生许多误判和曲解。任何学科的发展都需要一个过程,行业的竞争力在于行业本身,而不在于大数据。
除此以外,尹稚老师强调一线工作者不要急于创造新的理论或者主义,尤其要警惕盲目将自然科学的原理引申到社会科学上面来解决人类社会这一十分复杂的系统。我们需要将工作的重点放在解决实际问题上,进行系统的监控、校核、调控,提高系统的抗干扰的能力,将新的科学技术手段解决真实的问题,才能实现行业的进步。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王德:基于手机大数据的城市人口空间动态评价
以上海为案例地,在研究中利用手机信令数据,挖掘城市人口空间分布与活动的特征信息。其研究框架包含空间分布和空间活动两大方面。
对于人口评估中的空间分布,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居住/就业/滞化、昼/夜、异常点和活跃度,主要用来评价城市中的空间效率、职住关系、昼夜平衡、城市运营状态和空间活性。而在空间活动中,评价内容主要包括通勤、消费休闲、居住/就业变迁和生活圈划分,主要用来评价城市的利便性、对外依存度、空间变化和空间单元。
量子数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仲伟:三个案例和一个平台
大数据时代现在的阶段让人爱恨交织,希望得到数据的人得不到,而有数据的人像地主。我们应该积极推动数据的分享和分析。
案例一:数据支撑区域产业规划
大数据应起到两方面的作用,引领和支撑。帮助我们摸清底数,预测未来,定下目标,空间布局和评估政策。具体内容包括外部环境分析,内部环境诊断,发展目标预测,产业选择模型,产业要素挖掘,功能空间布局和政策效果评估。
外部环境分析:在全国产业发展的视角下审视本地经济,揭示各区域协同发展的现状
内部环境诊断:市场投票决定产业发展方向,产业链全国布局视角下审视核心产业
发展目标预测和产业要素挖掘:基于系统动力学对发展目标量化预测
案例二:云南生物医药产业空间布局及投资吸引力评价
分析云南近年快速发展的生物医药产业,产业格局与资本增长都急剧扩大的情况下,找到未来可以承接产业发展的城市。
案例三:大数据招商
通过两类招商模型,精准捕获招商目标。例如漏斗模型,基于企业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设置筛选参数,确立目标;光束模型,基于基因企业特征值,建立企业特征矩阵,确立目标。
一个平台:量子空间云平台
介绍量子联合共赢的数据与模型平台。提供包括城市百科、城市对比、城市群的测度、城市互联、城市创新指数、城市质量评价等服务。
TalkingData毕英杰:基于移动大数据的城市规划发展新方向畅想
主要探讨移动大数据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思考我们是不是真的了解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目前名目繁多的应用程序APPs产生了移动大数据,移动终端成为人的新器官。TalkingData基于移动数据,累积了海量的移动数据,建立了数据平台,并进行分析咨询。
首先,以北京用户的职住分析为案例,用大数据判别了北京主要的就业地和居住地。
其次,在典型城市特定人群行为地图分析中,用移动数据对比分析了北京和上海金融用户的行为地图,还得出了两地用户线下消费品类偏好,如北京金融用户更偏好餐饮、珠宝手表和运动健康类,爱吃爱运动是其一大特性;而上海金融用户更偏好服饰鞋帽、化妆品和家居电器类,上海金融用户爱美又居家。
最后,分析了北京特定地点人群分布热度,例如北京热门景区中,人群热度最高的是奥林匹克公园;颐和园、天坛、圆明园、欢乐谷、南锣鼓巷等景区,周末的人群热度排名高于工作日。
上海数慧系统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苏乐平:实现手机信令数据流处理的技术框架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大数据分析像是在数据矿砂中淘沙炼钢,把数据提炼成数据钢胚的过程。而数据可不可以变得敏捷,让软件组织变成数据积木。规划师应该向数据科学家靠拢或提升,而不是转变为IT工程师。
采用大数据技术的手机信令数据处理包括的计算框架最常见的是Spark、Hadoop,实现数据的批处理计算作业与吞吐量,引入数据湖实现数据的高吞吐。
贵阳市城乡规划局局长高杨:贵阳市城乡规划管理的大数据思维
规划大数据的思维是一张图。现在主要问题就是各类数据的不兼容,不能自如的应用在各个规划中。需要在一个平台整合数据,需要的时候随时点取。贵阳规划局从2007年着手开展这项工作,实现所有数据统一平台,共同编制标准,审批时报建一致。具体来说,在规划审批时做到标准化,使用便捷化,实现并联审批,确保项目进程。
规划主要包括“编、审、管”,而在管理方面,贵阳规划局和交管中心合作,成立了大数据实验中心。交管中心员工实时的工作数据都上传至数据中心,实现网格化管理。
贵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魏定梅:大数据在贵阳城乡规划编制中的应用
传统思维向大数据思维转变,传统思维主要特征是单一性、封闭性和时滞性,而大数据思维是整体性、相关性、多样性、开放性和生长性。以前的条数据是线性思维,现在的块数据是网络思维。
在大数据思维下贵州省近期建设重点为“三个核心问题、五个产业链层级、七朵云工程建设”。举例《贵阳市老城区基础教育设施布局规划》和《贵阳中心城区通风廊道布局规划》中运用大数据进行规划编制。
李栋:从布局到利用,基于时空行为数据对地块及设施进行评估
规划评估现状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定义不清晰,内容不统一,对象围绕规划体例,而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层面缺少精细评估。
在布局评估案例中使用大数据分析,得出设施布局点的“密度-距离”曲线,得出垃圾填埋场人口分布和人口活动的影响曲线;同时基于“反距离权重”思路构建布局指数,可对距离、半径和可达性进一步优化。
在利用评估中庸大数据可更加精细化地分析地块的功能混合程度,采用信息熵模型,得出用地功能和联系特征。还有利用LBS定位数据分析较小尺度上人类活动特征,如分时曲线聚类,场地使用特征。
总结出大数据分析的理论基础是社会感知(Social Sensing)重绘人-地关系;数据基础是更具细粒度、时空全覆盖的人群分布与活动数据;而其作用意义是聚焦真实现状、支撑规划评估、辅助管理决策。
重庆市交通规划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张建嵩:重庆的城市交通运行评价影响因素及数据应用
由于城市交通拥堵的加剧,市民越来越关注城市交通状况和交通拥堵的分布及严重程度。很多商业公司在开展城市交通运行评价方面的工作并向社会发布相关数据,但不同公司的数据之间往往存在较大差异,反映出计算算法和标准的不一致。根据在重庆开展类似工作的研究,张建嵩提出利用浮动车/传感器计算交通运行评价基础数据即车速的基本算法框架。进一步的,车辆行驶速度只是表象,影响城市交通运行的因素还有很多,应该透过交通表象深挖背后的自然条件、社会活动、管理措施乃至城市设施布局等原因。如果将交通运行评价数据与其他数据相结合,更可以揭示城市空间、布局和社会发展变化的规律,对规划编制、规划管理、规划实施监测与评估,都有巨大的应用价值。因此,对于商业公司所掌握的丰富的数据资源,政府、规划设计单位和公司间应积极开展合作,共同研究,分别应用,达到共赢的目的。
武汉交通战略发展研究院规划设计室主任陈光华:三规同步机制下的手机数据交通分析与应用初探
近年来,武汉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了全面落实城市远景发展战略规划,把握“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发展机遇,武汉市启动了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交通总体规划“三规”同步修编工作,力求实现交通与城市空间结构、产业和用地布局等高效的衔接与融合,并先行启动的交通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充分发挥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引领作用。为了构建交通与城市规划的编制协调平台,本轮交通规划将以分析人的活动为主要驱动力,重点分析人的活动可达性与城市空间与用地的关系,并提炼出交通和城规共同关注的话题,并形成协调一致的规划方案。
在“三规同步”的过程中利用手机信令数据,重点关注的职住分布、人流分布与居民出行情况,对交通枢纽的客流辐射能力进行了分析,对热点区域的客流出行分布以及公交供给水平契合度进行评价,为三个规划编制提供了大量一手的资料,支撑了规划的顺利开展。
百度大数据研究院数据科学家吴海山:基于百度大数据的中国住宅区空置率分析
这是一项大数据在住宅空置率分析方面的实验性研究。该研究利用了百度的时空大数据,包括定位数据、轨迹数据和地图POI数据等,首次在细尺度上检测并可视化出了中国的住宅空置率状况,发现了存在于不同城市、城市的不同区域有关住宅空置率的有趣现象,并分析了这些现象的原因。
(根据速记整理,未经专家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