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城市规划网>学会> 学会动态> 正文

袁媛:社区营造中数据的应用及规划师的身份定位

2015-10-09 15:15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编者按:

2015年9月19日-21日,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在贵阳隆重召开,本届年会主题为“新常态:传承与变革”。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承办的自由论坛“品质化生活--城乡规划中的社会课题”,于20日下午举行。本场自由论坛就城市规划转型过程中,城市规划学与社会学如何有机结合,来共同解决城乡发展问题,邀请多位专家,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与讨论。论坛中,中山大学地理科学和规划学院副系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袁媛教授,根据实际的社区规划工作,谈如何将社会学、地理学研究方法和规划学调查方法、解决方法相结合,推广运用于社区规划的实践中。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山大学地理科学和规划学院副系主任、教授

袁媛教授结合自身在广州低收入社区及厦门典型社区规划中的经验,借“玩得了数据,下得了社区”这一年轻规划师在社会转型中关注的问题,来阐述社区营造中数据的应用及社区规划中规划师的身份定位及转型问题。

一、“玩得了数据”,怎么玩?

首先需要关注数据背后的属性。目前城乡规划中所运用的很多城乡基础数据都是来做空间分析及用地经济分析,用大数据中的个体数据研究分析城市问题,用社会数据、人口数据分析空间承载力。这些数据承载的是城市梦想,而这些数据的社会属性及代表的实际需求并没有得到关注。这些数据需要被运用到未来社会转型背景下的社会基础研究中间,需要基于社区的属性为相关的人口、教育、就业、贫困、犯罪、城市安全这些小的属性建立一个平台,实现各部门的数据共享,尤其是将跟未来规划相关的空间单元的社会的、安全的、经济的相关属性拿出来共享成一个平台。以此为基础,为大的城市的社会环境的评价,检测社会小地域的变迁,全面地呈现教育、生活环境、经济的问题等等。通过这样的平台,这样的社会环境的平台总量去检测变化,找到一些聚焦的问题和聚焦问题所能落实的空间地域,根据这些问题发现社区问题,基于这些问题有针对性地编制规划。

在提出宏观层面的社会数据分析、环境评价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广州、厦门地区社区营造的案例,在小的社区规划的层面,综合地理学和社会学研究方法及人类学等多学科,把人的需求和空间需求结合起来,完成社区规划及活动策划。

无论是宏观层面的空间分析、数理分析,还是微观层面的深度的调查研究,都可以结合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应用到未来城市规划的基础研究当中。

二、 “下得了社区”,规划师在社区规划中的身份及作用

首先目前规划师的专业能力,更多是作为一个设计师和空间规划师,未来的规划师在面对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应当增强关于社会价值判断的能力,即价值观的判断。规划师未来不管做什么都要坚持价值判断,要加强价值观的培养,从而不被其他的快速增长或利益诉求所干扰,让大家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更好地应对干扰。规划师培养方面要完善这部分的内容。

另外,在身份认同上或者说在组织社区参与的时候,作为规划师应该有自己的身份定位,即社会协调人员。未来规划师需要关注社会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培养,达到从设计人员向社会人员的转型,要能更好的组织社区参与,更好的达成规划的共识。

(根据速记整理,未经专家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