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5年9月19日晚,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承办的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主题论坛“新常态:传承与变革”在贵阳国际生态会议中心三层国际会议厅举行。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市规划局副局长、教授级高工刘奇志就“新常态”下城市规划传承和变革的主要内容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刘奇志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市规划局副局长、教授级高工
咱们规划师在整个社会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什么样的地位?其实很多时候大家根本就不知道。大家平时说好事的时候不会说到城市规划,因为现在做的任何一件最后都不是我们做成。但是坏事都会想到有城市规划,为什么呢?咱们规划到底做什么?大家一说规划好像都是咱们的事情。事实上规划包含很多,而我们的的确确也做了很多的事情。所以,我建议咱们能够多一些宣传,希望能在一些电影、小说、电视剧里面可以看见我们规划人的身影。
就“新常态”而言,有两个方面要提醒大家注意:第一,随着城市更新的开展,不要为了调高容积率,把咱们觉得该有的遗产以及城市发展的遗产丢了;第二,借着新型城镇化,咱们要在郊野发展,结果却把生态地区、风景点、历史村落搞成了别墅区。我觉得新常态里这两个方面大家要关注一下、预防一下。
接下来传承的话,我觉得有三个方面是我们一定要真正传承下去的:
第一,城市规划是做整体,是对整个城市整体考虑;
第二,必须要为城市的长远做考虑;
第三,要做人居环境、人文环境。
从变革方面,我觉得的的确确需要提醒大家在这些方面多一些完善:
第一,立体化。咱们规划的城市,咱们生活的城市都是立体的,但是咱们出来的规划是平面的。别人也看不懂咱们的图纸,图纸很难与立体化相对应。而且很多时候,就拿现在所在的贵阳来说,要看贵阳的规划,你还真的看不明白:为什么它是这样,这一块集中,那一块散着。但是如果我们是一个立体的贵阳,咱们一看就可以看得明白为什么在这里,不在那里。所以第一个是希望我们在立体化方面可以认真考虑。
第二,动态化。我们现在说得比较多的“三规合一”、“多规合一”。规划的确需要长远考虑,但是我们的生活及城市建设都是动态的。发改委之所以能够发挥作用是每年有一个计划。国土之所以能够管理是每年有一个土地的指标。而咱们的规划是15年、20年把一张图画出来,住宅区建到东面,学校到南面,医院到北面,说实话都是规划做的,但是政府就会说按照规划怎么做出来是这样的,所以我们以后要在动态方面好好考虑一下。因此曾经和中科院一起希望能够把咱们每年的建设合理进行规划引导集中,这个方面的的确确需要考虑。
第三,区域化。咱们看一个建筑师,他的作品出现问题的时候,很多的时候是因为他没有考虑区域的问题、环境的问题。甲方给他一个什么样的用地范围,他就在那个用地范围里面做他的方案,他给你看的效果图也很漂亮。咱们规划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喜欢一说多少平方公里就在这个范围考虑咱们的规划,然后还说取水是上游,排水是下游。问题是我们的下游是下游城市的上游,我们的上游是上游城市的下游。一个城市真正能够发展和区域很有关系。所以希望我们的规划能够真正从区域角度来考虑。
第四,公众化。咱们做一个规划,这个规划领导一句话,咱们这个规划做了大家不理解,为什么?因为你如果只是一个规划师,你画出来这个规划好像你做出来的作品,领导也希望能有他的东西,老百姓也有他的东西,而实际上最后大家想不到规划,因为最后实施的不是咱们,而是方方面面,如果方方面面不了解的话,咱们规划画得再好,那个规划也是实现不了的。什么时候咱们的规划可以调动全社会,大家都理解这个规划,都来做这个规划的话,这个规划真正做得有意思,咱们才会轻松,谁也不敢随便改我们的规划。我们做了武汉的生态体系和框架,靠我们几个规划人是管不住,我们做规划的时候到处宣传,然后我们的人大、政协、新闻媒体把这里都弄进去了,于是那个生态就变成了人大法律确定的底线,各个方面都去注意这个事情。现在我们要轻松多了。
所以我希望咱们真正能够在这四个方面进行变革。谢谢!
(根据速记整理,未经专家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