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上镌刻着这样一段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这段由毛泽东撰写、周恩来手书的文字,不仅表达了新中国执政者对于先烈的缅怀与追思,更标志着亿万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朝着追求民族独立与自由幸福的信仰迈出了关键一步。
与新中国建立初期山河凋敝、一贫如洗、百废待兴的困境相比,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影响世界发展进程的重要力量之一,国家实现了全面小康,正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探索建立、逐步完善适合国情的政治经济制度,是我国取得骄人发展成就的秘诀。在城市领域,规划引领的城镇化模式,实现了城镇化水平 50 个百分点的提升,八亿人口由农村向城镇有序转移,规划的作用在我国得到充分体现,也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同。
规划既是一种手段、一门学问、一个行当,更是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20世纪50年代,国民经济计划承担了制定经济发展目标、确定经济建设项目的责任,城市规划则在空间上对建设项目进行部署和落实,两者相互配合、相互支撑,共同成为新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在较短的时间内初步建成了新中国的工业体系,实现了城乡居民点格局的有序调整和人居环境质量的改善。这段时间常常被老一辈规划师誉为“城市规划的第一个春天”。很明显,作为制度的担当和事业的成就,实现了他们的专业理想,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说的,“中国的每一个城市,无论新旧,都必须计划和改善,以迎接无尽的明天”。
进入21世纪,在经历了全球化、市场化以及不同模式的规划实践之后,人们重新审视城市的作用,重新定位规划的角色。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以及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标志着我国在城市发展领域,已经跨越了引进、模仿的阶段,走出了迷信市场力量的误区,进入生态文明思想的引领下,谋划全新规划体系的新阶段。
党中央明确提出: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国家发展规划,“以规划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重要体现”。建立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发挥国土空间规划在国家规划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国家发展规划落地实施提供空间保障”。规划重新回归制度层面,成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重要环节。
有人说搞规划的大多是理想主义者,作为新时代的规划师,仅仅相信未来会比今天更好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一种专业信仰,规划师不应该忘却规划的社会改良作用,尤其应该思考在实现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突显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强化规划的空间治理功能。我们不仅应该有规划建设管理的思维逻辑,还应该有山水林田湖草生命体和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格局,更要有作为制度的担当:“全面提升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基本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安全和谐、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国土空间格局”。
人是要有一点信仰的。作为一个职业,更应该不忘初衷。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