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本文为孙安军、石楠、孙施文在2020/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暨2021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季--学术对话一“空间规划基础理论大讨论”上的讲话内容摘录。
孙安军:空间规划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形成要有足够的耐心
孙安军 学会理事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司原司长
孙安军理事长认为,现在的规划学科一是通过实践得出经验,形成了知识的存量;二是通过发展协调结合现有的技术,发明出新的技术,这是一级动态能力。对于空间规划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形成要有足够的耐心。对于新出现的新的要求,应该是科学理解先于政策研究;但我们现在是先有政策研究,还谈不上科学理解的阶段就开始进入工作布置,这对于基础理论的形成可能是很不利的。
石楠:回归规划基础理论
石 楠 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石楠秘书长认为,空间规划领域有很多基础理论,既涉及到行业基本的实践问题又涉及到基本的政策问题。城乡规划学术领域对于很多空间要素统筹协调已经形成了相对系统性的研究,只不过到了新的时代开始强调国土空间规划。但如果回到基本理论问题,空间基本的属性还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区位的唯一性,当然还有空间的层次性,这是今天规划工作面临的巨大、且没有破解的挑战。
孙施文:空间规划基础理论的讨论具有重要意义
孙施文 学会常务理事、学工委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孙施文教授指出,对于础理论的讨论至少应当关注这样三方面的问题:第一,什么是规划?不管是城市规划还是国土空间规划,核心在“规划”,而规划的要点就在于治理,或者说就是空间治理,就是基于空间单元的综合治理,这就需要对规划的理解进行重建。第二,如何理解规划的对象?在全域、全要素以及全使用方式的基础上,要充分认识到在不同尺度、不同场合下的对象和处理方式是不同的,也要关注在什么样的基础上整合这些不同要素和内容。第三,规划工作中怎么统合起不同学科共同工作?各学科的学理基础、学科逻辑等都不同,这就需要建立新的知识平台,要有新的架构,要将相关学科认识世界的知识转换到解决问题导向的改造世界的方法论基础上,这也就涉及到现在和未来的关系,规划是解决未来问题的。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