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对灾后重建规划编制的几点认识

2014-10-27 13:01 来源:新土地规划人

小编:据悉,国务院鲁甸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指导协调小组刚刚审议通过《鲁甸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灾后重建规划已经成为推动灾后重建各项工作科学有序开展的前提和保障,其重要性得到了广泛认同。本篇文章介绍的是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在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编制中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吃透依据,做实分析

各项涉及灾后重建的上位规划以及重建的相关政策要求、技术标准是灾后重建规划编制工作开展的基础,也是规划能否有保障、有依据地推进的前提,因此在规划中要吃透相关的依据,特别是提高对灾后重建相关政策的认识,并在规划中予以充分的体现和落实。

基础分析在灾后重建规划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基础分析做得扎实与否直接关系到灾后重建工作的重点内容与方向,包括资金投放、项目选择、政策制定等。

在石棉县灾后重建过程中,项目组强调了“透彻研究三个依据、深入分析四个基础”的工作要求。

三个依据:

第一是法定层面的上位规划和相关已批准的规划;

第二是四川省关于“4·20”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若干要求;

第三是国家和四川省相关的技术规范和标准。

四个方面的基础分析:

第一,对现状建设的综合分析;

第二,针对不同类型的受损情况进行分析;

哪些是需要完全拆除重建的?哪些是主体结构保存完好,只是外培面或维护结构遭到破坏的?

第三,规划运用GIS技术对高程、坡度、坡向以及潜在的次生灾害等进行分析;

第四,对建设要求的分析,包括县里提出的一系列的要求、当地住户的安置要求以及当地民俗文化的要求。

安全第一,新旧融合

对于灾后恢复重建规划而言,安全是第一位的。既要从选址上避开地质及次生灾害易发危险地区,更要从工程技术上确保重建项目的安全可靠性,从根本上防止灾害重演。多数情况下灾后重建工作需要面对异地重建还是原址再建的选择,对于选择原址再建的重建工作,如何实现“新旧融合”则成为面临的首要问题,它既涉及了物质空间、景观特色的完善与融合,更涉及了城市功能、社会文化肌理的融合,这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慎重对待。

安全重建:规划根据专业机构提供的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进行选址建设,合理避让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危险地段。为了有效实现防灾减灾的目的,在住宅户型的设计方面也有所考虑。在地震高发地区,建筑外型不宜过于复杂,因为过于复杂的外墙面不利于抗震防灾。

因此,在满足基本的日照、通风和卫生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设计相对规整、简洁、高效、合理的住宅户型。

新旧融合:如何实现新旧融合也是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特别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如利吉堡社区规划,因为在“5·12”汶川地震后已经建设了一部分,后续的规划建设基本上是见缝插针,或者说是拾遗补阙,因此特别需要考虑新旧建筑与功能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不仅仅是道路,还有一些功能、设施、景观、民族文化方面的联系。

体现特色,尊重民俗

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具有特殊的敏感性,规划必须充分尊重当地的民俗文化,并注重体现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差异性,只有这样的规划才能真正满足灾后地区人民群众的需求,也更容易为他们所接受。同时,通过地方特色的恢复和营造来完善灾后地区自身的造血机制,促进灾后地区社会经济的健康、良性发展。

石棉县是汉族、彝族、藏族等多民族的聚居地,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生产方式和民俗文化都存在差异,规划必须充分尊重当地的民俗文化,例如在广元堡社区规划中,尽可能沿用川西的建筑群落特色,形成一个个院落式的围合空间,这种院落式的空间实际上就是川西居民乐于交往的生活风貌的一种再现。灾后恢复重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个特色再塑造的过程。

利用民族特色带动旅游发展,并将旅游和灾后重建安置相结合,也是本次规划的一个重点。例如孟获村的彝族风情带来了一系列的旅游产品,在规划时将其安置区结合主题性的广场来布局,并形成T字形的旅游设施集中布局,这种布局结构有利于在京昆高速公路沿线更好地展示彝族村落的风貌。

提升品质,完善设施

第一,本次规划不仅仅是单一的灾后重建安置,也是对石棉的人居环境,包括空间、设施、环境、景观等方面生活品质的一个整体提升。

规划有效地处理了由公共空间到半公共空间、再到半私密空间、最后到私密空间这一完整的空间序列的关系,重视体现田园风光的邻里交往空间的塑造。

第二,注重配套设施的完善。无论是县城集中安置的居民小区,或是一些居住组团,都有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标准和要求。

第三,注重塑造宜人的景观环境。如从增加水环境的可达性和亲水性的角度考虑,对安宁沟安置点的原有水面进行了一些调整,增加了水面和道路之间的休闲和绿化配植。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古城墙的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