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日前国家发改委等11部委下发的《关于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的通知》,选择镇区人口10万以上的建制镇,开展新型设市模式试点工作。8月底,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试点申报工作已经接近尾声。
21世纪宏观研究院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建制镇统计数据进行梳理,截至2012年,全国有建制镇20113个,镇区常住人口超过10万人的有206个,主要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数量仅占三分之一。
从数量分布看,江苏省10万以上人口建制镇有46个,数量居全国第一;其次为广东省26个,中西部省份仅四川、安徽两省达到两位数,而陕甘宁、新疆西藏等地人口10万以上的建制镇为零。
在主要经济指标及从业人口方面,中西部建制镇与东部地区也存在显著差异,基于各省人口最多的建制镇数据分析显示,东部各省人口最多建制镇经济总量均达到或超过百亿,镇区人口从事二三产业的达到90%及以上,江浙沪及北京此类镇区商品房价格已过万。
21世纪宏观研究院认为,相比已经经历了一轮开发的发达地区建制镇,中西部地区10万人口建制镇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以及开发投资等领域均存在较大空间,且作为就地城镇化的主战场,一旦“镇改市”有所突破,这些小城镇未来将在政策、土地及项目安排上有更多的倾斜,从而迎来一轮快发展的时期。
区域“大镇”现状
一、东多西少梯级分布
根据21世纪宏观研究院梳理,全国有23个省份拥有10万人以上“大镇”206个,其中122个分布在东部北京、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占59%。东部地区“大镇”数量前三名分别是江苏、广东和浙江、上海(并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形成了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一批城市群,这些区域城镇化水平远高于中西部地区。目前东部地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2.2%,而中部、西部地区分别只有48.5%、44.8%。
二、经济实力东强西弱
有着中国经济第一强镇之称的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镇区人口达54万,2013年全镇生产总值达382亿元,同比增长9.8%。而贵州桐梓县娄山关镇生产总值则刚及20亿,相差近20倍。经济差距来源于不均衡的地理环境和产业结构分布。
从业人口方面,东部地区“大镇”二三产业从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90%,一些已被纳入城市的如上海市辛庄镇甚至达到100%,而中西部地区仅占33%,这表明中西部“大镇”农业人口仍为主流。
三、开发强度东高西低
东部地区毗邻三大城市群,地理位置和交通网络使东部镇区较早进入发展快车道,产业结构从制造业逐步转向高新技术产业、房地产、服务业等为主。特别是随着临近城市的扩容,东部镇区在过去几年间多被纳为新城或卫星城,土地开发殆尽,房价一路飙升。
较为典型的有北京通州永顺镇,因靠近北京市中央商务区,目前已成为通州新城中心,房地产也是其第一大产业;河北三河燕郊镇,因“北京新七环”的概念,在首都辐射下也成为一座新城;上海闵行辛庄镇,目前商品房均价已超25000元/平方米,成为上海城市板块中的一个重要区域。
而中西部地区“大镇”在产业上多以矿产资源、农业、重工业等为主,有条件的地方发展旅游业,虽然与其同一区位的其他镇相比已是佼佼者,但与东部地区镇在开发程度、公共服务等方面均不在一个量级。
1/2 | 1 | 2 | >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