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源 会议报告 其他报告 正文

袁昕:再造城市场景,构建创新生态

2025-04-14 14:16 来源: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导读

3月26日,北京市“海淀区人力社保高质量发展论坛暨‘十五五’时期发展规划前期课题开题会”在海淀区人力社保局举办,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袁昕应邀出席。

微信截图_20250414135833.png

袁昕  学会常务理事,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城乡规划是城市发展综合问题的空间解决方案

在阐述清华同衡承接该课题的初衷时,袁昕表示,城乡规划是城市发展面向空间的综合解决方案,所有的资源最终都要落到产、城、人融合发展。海淀区作为全国高校密集区,人才众多。但如何留住这些人才,如何让人才喜欢一座城市,却是与各类城市空间、城市场景的创新再造密不可分的,这一点正是清华同衡的长处。

事实上,人力社保工作范畴广泛,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从海淀区未来发展的核心目标来看,需要具有持续创新的动力,这就涉及到人才、产业与城乡发展之间的关系。因此,如何让人才与产业在海淀长期布局,发挥更大作用?如何真正带动海淀高质量发展,从而实现“创新人才-城市空间-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促进海淀区“产-城-人”的深度融合发展,也是编制海淀区“十五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发展规划时需要思考的重点问题。

1.jpg

图:促进海淀区“产-城-人”的深度融合发展,实现“创新人才-城市空间-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海淀区“十五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发展规划前期课题》项目组自绘)

袁昕认为,城乡规划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工具,不仅仅是对空间的规划,更是对城市发展综合问题的解决方案。它涉及到城市的各个方面,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所有的资源最终都要落到产、城、人融合发展上,这意味着城乡规划不仅要关注物理空间,还要考虑如何促进产业、城市和人的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

“所有的政策资源都要落到城市里,如果落不到具体的空间和载体上,就是空中楼阁。”袁昕称,过去编制的许多发展规划从未有一张图,都是用文字描述在不同的地方打造什么,这些想法和投资是否能在地方和空间上落实?空间资源和基础设施条件是否能提供支撑?如果没有从空间和城市角度思考,那么很多设想真正落地时将面临很大问题。这也是海淀区人力社保局最后确定清华同衡参与这项工作的主要原因,清华同衡也希望借此机会将对城市的专业认知融入十五五前期课题和规划研究中,从资源的合理配置,政策的落地实施,可持续生态系统的构建等方面协助海淀人力社保局拓展思路。

2.png

图:基于海淀“校区、园区、街区、社区”四区融合的共享创新模式(《基于责任规划师制度的海淀区一刻钟社区生活圈、创新服务圈试点地区有机更新研究(2021-2022)》)

1.人才竞争关键在于建设“招人喜欢”的城市

袁昕认为,海淀的优势在人才、高校、科研院所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方面,这些资源在国内和北京市都是首屈一指的。然而,近年来在人才工作方面海淀确实遇到了许多挑战,特别是DeepSeek成果发布后引发的全国性反思。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个企业的许多核心成员均来自北大、清华等海淀高校,且办公地点就在海淀,这一现象发人深省。

3.png

图:五道口地区体现了科研院所从内向封闭的象牙塔到激发地区活力的知识引擎的转型特征。大学将具备对外开放条件的科技、人文资源在空间上进行优化调整,形成了介于校区和城市之间的共享创新单元,实现智力资源的共享与外溢。同时借助校友、青年创业者、职业教育、教师等的自发社交,实现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的联动,既有利于高校教职工与不同类型人群进行知识交往破圈的需要,也为周边城市带来文化与知识的滋养,满足非高校的创新群体的高层次精神需求,为周边地区赋予丰富的文化与知识的魅力。(《基于责任规划师制度的海淀区一刻钟社区生活圈、创新服务圈试点地区有机更新研究(2021-2022)》)

众所周知,人才的使用在于后期招聘、管理和服务,海淀区作为全国高校密集区域,高校只负责培养人才,而能否留住人才为己所用,是海淀区应该深度思考的问题。对于一个城市来说仅仅靠招商还远远不够,持续的发展动力是需要城市耐心培育的,杭州“六小龙”哪个是招商招来的?都是招人!一个城市要想招人,首先它自己得“先招人喜欢”!一个“招人喜欢”的城市环境不仅要有好的软性的服务配置,也要有硬件的基础设施,最终的目标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理想人居环境的融合。

4.png

2.通过城市场景构建创新生态

袁昕引用了DeepSeek创始人梁文峰接受采访时的一段话,梁文峰提到当年在杭州云栖小镇创业者夜宵摊上,和宇树科技王总蹲在马路牙子上吃烧烤时,就讨论了四足机器人的动态平衡算法。后来,又和强脑科技韩总探讨合作脑机接口技术的可能性。还有与做悟空游戏的老总聊天时谈到,他们刚开始创业时在仓库里对未来发展的设想,还有仓库的低成本创业空间。这是一个创业者聚集的地方,这是政府搭建的平台,没有这个平台就没有创业者之间的交流,他们的后续工作也都在这样的平台上交流。他们畅想未来宇树科技的机器人是否可以应用于云深处的步态算法、强脑的神经接口、Deepseek的认知引擎以及虚拟培训,仿佛可以清晰地看到未来具身智能的成果,从西溪湿地走向人间。

袁昕认为梁文峰描述的都是城市场景,在这里,夜宵摊和马路牙子都是有烟火气的交流场所,并不是在他们园区或者五星级酒店或者会议室里。在这样的场景里聊天,这三人坐在一起,烤茄子还没上,他们之间的业务协同合作就已经开始。袁昕认为这段话很好地描述了城市场景对创新的作用和价值。

5.png

袁昕认为杭州能出现“六小龙”的原因,第一,要素整合是关键。这些企业能够抱团出现,是因为他们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企业集群的有机协同比单个企业培育更具可持续性,创新主体间的密切互动能形成“成团效应”,产生“1+1>2”的系统价值。

第二,政策与部门协同是基础保障。目前,诸多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因相关部门配合不足或思路不一致,导致实际效果大打折扣。从规划层面来看,多规合一的探讨至关重要。只有将所有规划整合到一张蓝图上,避免各自为政、相互冲突,才能实现最佳成效。人才政策与城市发展政策亦是如此,它们并非人社部门的单一职责,而是涉及城市发展的全局性问题。

第三,空间落地是实施路径,必须通过空间规划将政策转化为具体场景。城市发展并非由产业单一驱动,而是产业和人才共同驱动的结果。目前对于海淀的发展阶段来说,需要招引高新技术企业和对应城市定位的人才,如果城市不招这些人喜欢,他们可能不会留在这里,毕业后也会离开。

6.png

3.面向未来城市发展,建立全龄友好的创新生态系统

面向未来的海淀区十五五时期人力社保事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建立全龄友好的创新生态系统,推动“创新人才-城市空间-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我们要深入发展“青年”的价值,更要重新定义“老年”价值,通过规划和政策设计,将长寿社会挑战转化为人才红利机遇,释放海淀高素质人群的全生命周期价值,这就要求我们突破传统的人口结构认知,形成区别于传统年轻化导向的新型创新城市,形成包容多元、代际和谐的城市发展新格局。响应面向未来的城市发展诉求,建立全龄友好的创新生态系统,构建适应长寿时代和新质生产力变革的发展范式。

7.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