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城市规划网>学会> 通知公告 > 正文

2024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分会年会征文通知

2024-04-09 09:00

导读

2024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分会年会拟于2024年6月在深圳市举办,会议主题聚焦“全球视角下的科技创新与未来人居”,现公开征集论文,论文征集截止时间为2024年5月12日。

2024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分会年会拟于2024年6月在深圳市举办,会议主题聚焦“全球视角下的科技创新与未来人居”,本次会议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分会主办,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承办。

为进一步扩大学术交流范围,全面提升影响力和学术水平,会议决定围绕年会主题公开征集论文,截止时间为2024年5月12日。欢迎各位委员和广大学者踊跃投稿,积极参加本次年会交流。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主题

“全球视角下的科技创新与未来人居”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Future Human Habitat in Global Vision

城乡人居环境是人类居住生活的重要载体,核心是人与环境两大要素以及二者之间相互关系,联合国人居署提出打造一个安全和平,面向所有人、所有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城乡人居环境,通过先进的知识、技术、政策、合作来推动未来人居环境的建设。近年来,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气候变化背景下的人居环境脆弱性渐趋显现。目前世界人居环境的几个现实问题,包括:前沿技术的和创新的应用不足、城市和区域共同发展受限;对城市生态环境、资源使用效率有待改善和增强,面对城市突发危机,建筑环境和基础设施的恢复力有待提升;城乡之间基本服务、公共空间不均衡,可持续的流动性不充分。这促使我们思考:我们需要建设怎样的人居环境来对人类提供支持,应对未来的各种不确定性,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和需求。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正极大地改变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的今天,规划需要立足未来,通过运用创新技术提供人居环境空间以适应新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持续满足人类精神和物质生活需求。未来人居环境的构建要结合我国和世界所面临的人居环境发展的现实问题,分析新一轮科技革命对未来人居产生的影响,例如数字化生活、智能化生产等趋势,对人居环境进行空间优化,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未来人居场景,应对未来的不确定。同时,由于全球一半以上人口已居住在城市当中,城市也成为了各类风险的孕育、集聚和发生之地。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以及各大城市接连发生的极端天气灾害、公共安全事件冲击面前,城市韧性建设方面的诸多软肋被暴露,城市人居环境的恢复程度和韧性水平密切关乎居民的福祉,未来在面对灾难和风险时将能够保持足够抵御能力、适应能力和恢复能力,具有良好韧性的城市才能提供高品质的人居环境。此外,共同富裕的最大难点在于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加重的不平等已经成为影响城乡人居环境品质的全球性问题。我国城乡发展总体上呈现不平衡的状态,突出表现为要素权利的不对等、收益分配的不公平,以及生产要素由乡到城的大量流出。这不仅影响人们的人居环境质量,也对社会和谐产生了负面影响。就城市而言,发展模式已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升”,需要进一步提升人居环境的质量;就乡村而言,如何统筹生态宜居、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做好与新时期市县、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的有机衔接非常关键。

二、论文选题

1.科技赋能未来人居

2023年人类进入人工智能元年,新一轮技术革命已经孕育,ChatGPT,Sora等颠覆性技术产品的问世,正在改变人们未来的生活与生产方式。我们需要立足于新质生产力下的创新驱动视角,前瞻性探索未来人居环境的规划技术手段及其科学的发展路径。如何围绕未来生产方式变化带来的影响,构建未来生活方式?首先,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科技创新将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经过规划、设计、建造和管理等技术环节,支撑区域和城市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合理布局建设未来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第二,当前新质生产力加快部署正在引领城市与区域创新链、产业链重构与布局,科创人才集聚、新技术应用、创新迭代升级正在以新的创新模式与创新场景,改变着人居环境的模式和品质。未来城市与区域的生产、生活空间布局如何优化,区域的中心地区和外围地区如何合理化功能对流与链接成为重要课题。第三,青年人作为城市与区域未来发展和全球竞争的关键,如何利用新技术从未来人居的视角满足其新的生活与生产方式需求,从而更好地发挥青年人的创造力,实现青年人的价值,吸引青年人,提升城市和区域的发展活力。

2.安全韧性未来人居

城市韧性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基础设施韧性、经济韧性、社会韧性、空间韧性、生态韧性、治理韧性等多个方面。为了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气候变化的脆弱性等全球问题,聚焦我国当前韧性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通过总结全球韧性城市建设可借鉴的实践经验,探索未来中国韧性城市建设的可行路径和策略。不同系统与不同尺度的韧性人居考量及其协同。首先,韧性人居涵盖了生态系统、基础设施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政治与治理系统、以及技术与创新系统等多个不同的系统,这些系统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韧性人居的框架。第二,韧性人居涉及建筑、社区、城市、区域、国家和全球等不同的空间尺度,不同尺度上考虑的侧重各不相同。而不同尺度之间也存在交互的影响。如何通过综合的规划和多方面的措施,从不同系统和不同尺度上进行综合考量和协同应对,以实现全面的韧性提升?第三,人居环境首先关注的是客观的物质环境,但同时,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是否适宜人类居住生活最终要通过人民大众的主观感知来评判,如何充分考虑不同地域的特点和不同居民类群的需求,因地制宜地形成未来人居环境优化的政策建议?未来韧性的城市人居环境建设需要更加关注复杂系统的整合和优化,而韧性的乡村人居环境建设需要更侧重于基础设施的改善、生态保护和社区能力的提升。

3.城乡和谐未来人居

高质量发展提出通过协调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拓展发展空间、通过共享实现发展成果的公平分配。围绕“公平、可持续和以人为本”的原则,未来城乡人居环境的重要课题包括如何通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高质量发展,缩小城乡差距,重塑城乡关系,促进城乡公平。本选题着重关注但不限于:第一,公共服务公平性与高质量配置,通过高质量的公共服务配置消弭城乡设施服务落差,促进城乡生活品质均等,包括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与融合发展,培育乡村多元消费市场,提高农村生活性服务供给质量等等。第二,资源价值公平性与高质量变现。乡村地域系统拥有城市地域系统所不具备的生态资源和天然物产,需要探索多元化的价值实现路径,盘活乡村特有的自然生态资源和农村闲置资源并实现价值转化,挖掘和显化乡村土地资源、生态美学和传统文化等各类隐形资源的价值,以提高乡村资源变现能力,激活乡村内生动力与乡村内需市场,促进城乡功能需求互补。第三,城乡要素市场公平性与高质量流动,当前城乡之间在劳动力素质与水平、资本吸附与转化效益、土地产权性质与价值实现、知识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数据获取与信息共享等多方面存在差异,需要探索合理的制度设计,优化城乡产业价值链条,破解城乡要素市场阻隔,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信息汇聚的良性循环,实现城乡资源要素的高质量双向流动。第四,县城为载体的未来城乡人居发展,县一级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乡村,是真正的城乡融合体。如何发挥县城连接城市、服务乡村的作用,如何通过创新、设计、制度等,促进县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空间品质、设计审美的整体提升,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三、论文收集

1.论文征集截止时间为2024年5月12日

2.请采用电子邮件方式投稿,电子邮箱地址为int@planning.org.cn,请勿重复投稿(具体联系方式见后)。

3.稿件的电子文档名称采用文章标题,投稿时请将稿件以电子邮件“附件”方式发送,在邮件主题栏中填上“2024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分会年会论文投稿”字样。

4.正式会议通知及会议日程安排,将在2024年5-6月发布。

四、论文评选

1.会议主办方将组织专家对所有应征文稿进行匿名评审,评选出符合主题要求和质量要求的论文;入选会议论文集的论文,择优在本次年会上安排宣讲。根据论文的质量和情况,入选会议论文集的论文将择机出版正式论文集。

2.论文录用者将由分会秘书处于2024年5-6月统一通知审稿结果并联络论文交流事宜,请及时查收电子邮件;未录用者不再另行通知。

3.本次年会交通、住宿等需论文作者自行安排。

五、会议时间与安排(暂定)

6月14日(星期五)

下午:报到

6月15日(星期六)

上午:开幕式+主题报告

下午:多个平行分论坛

6月16(星期日)

上午:学术调研

六、联系方式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分会秘书处

联系人:何女士、樊女士

电话:86(755)83037738、86(755)83037598

传真:86(755)83788234

电子邮箱:int@planning.org.cn

2024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分会年会学术论文撰稿须知

一、著作权(作者投稿年会意味着作者认可以下有关著作权的规定,敬请作者留意)

1.作者向分会投稿期间不得事先或同时向其它出版物、会议或论文竞赛投寄相同或相似内容的稿件。

2.作者文责自负,不得侵犯他人著作权。

3.各类基金资助项目、获奖项目请在来稿时以脚注方式注明,并在圆括号内注明项目编号。

4.分会对来稿保留修改权,有特殊要求者请事先声明。

二、稿件的技术要求

1.选题需围绕年会主题。请在文章的标题下方标注选题领域。

2.分会秘书处不对论文本身进行编辑,请作者严格执行以下论文文字格式要求:

2.1 全文字数控制在8000字以内,采用Microsoft Word软件通栏排版。

2.2 页面尺寸为A4,边界按Microsoft Word缺省值设定(上下25.4mm,左右31.7mm)。

2.3 文章标题字数不超过20字,三号宋体加粗,居中排版;空两行为作者姓名,五号黑体,居中排板。

2.4 空两行为文章摘要和关键词,小五号楷体,左齐,首行空两格。摘要需概括文章的主要学术观点,应包括研究的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法、创新点以及主要结论,避免空话、套话,300-500字;关键词3-7个,要选择最具有检索意义的术语,首选《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和《建设汉语叙词表》中使用的术语,词义应尽可能与文章的具体范畴相对应,避免使用上位词或下位词,一般为名词或词组,不得以短句作为关键词。

2.5 空两行为正文,五号宋体,左齐,首行空两格,1.5倍行距。文稿采用层次标题形式,即1、1.1、1.1.1、1.1.1.1……,一级标题采用四号黑体,左齐;二级标题采用小四号宋体加粗;三级标题采用小四号楷体;四级标题同正文。

2.6 正文后附注释和参考文献,“注释”两字和“参考文献”四字居中排;注释和参考文献用小五号楷体,左齐,首行空两格,1.5倍行距。

2.7 参考文献后为作者简介,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最高学历,工作单位,职务、职称。

2.8 论文最后另附一页,包括以下内容:所投稿件原创性声明、稿件标题、作者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最高学历、工作单位、通讯地址(含邮政编码)、职务、职称、联系电话(单位、家庭、移动电话)、传真、电子信箱。

三、其他事项

1.限于人力和财力,来稿一律不退,敬请作者自留底稿。

2.分会秘书处将在收到稿件后统一回复作者,作者请勿重复发送稿件。

3.正文中(包括脚注和尾注)请勿出现作者个人信息。

学会声音

更多

通知公告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