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2024合肥城市专题-营城惠民-区域发展新引擎 > 正文
大江奔流千帆竞
合肥奋力争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优等生”
万里长江,水阔云淡。
发源于世界屋脊,漱冰濯雪,一路奔腾。在东部流经区域,孕育出万千气象。这里就是世所瞩目的长江三角洲地区。
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生机与活力涌动,希望与梦想升腾。长三角,“拔节”出中国最庞大的城市群,在“一体化”的浪潮中,这里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这片土地上,新的发展机遇不断涌现。2018年11月,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由此,安徽搭上高质量发展的快车。
善乘大势,方成大事。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合肥奋力扬长、补短、追赶,迸发出强劲的发展活力,努力争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优等生”。
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长三角,人杰地灵,以4%的国土面积创造了中国1/4的经济总量,这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强力支撑。从“旁听生”到“正式生”,合肥作为后起之秀,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关键靠的也是“创新”二字。
“两心同创”,是合肥与上海张江两地,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牵引,做出的共同选择。此举的重要意义,科研人员感受最深、最有发言权。
位于中国科大的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运行着我国第一台专用同步辐射光源——合肥光源。在校读研的朱健和,与导师在这里从事先进功能高分子薄膜研究的同时,常常会前往上海张江,利用“上海光源”开展实验。在朱健和看来,合肥、上海两大光源各有所长,装置互通共享可以有力推动科研工作。
“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区域协同创新已经成为主旋律。”合肥知常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科学家吴周令说。在合肥高新区,得益于与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上海理工大学等科研单位的紧密合作,知常光电研发的光机电一体化高端检测设备,突破了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瓶颈。
5年来,“两心同创”加快推进,安徽参与实施的长三角联合攻关科技合作项目超60项,长三角科创共同体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其中,合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促进协同创新,扮演着重要角色。
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首台光量子计算机……一项项原始创新成果,频频闪现创新合肥的身影,无不体现协同创新的力量。
“科创长三角”的生命力,还在于科技成果的持续转化。如何将联合攻关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发展的“源动力”,是长三角城市共同面对的关键问题。
一廊串九城。位于上海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规划展示馆,集中展示了来自松江、杭州、合肥、芜湖等九座城市最新的科技创新及产业化成果。
共建科创走廊,促进成果转化,合肥主动作为。
率先组建科技成果转化专班、设立种子基金扶持“种子选手”……2022年合肥在科技成果转化上不断提质加速,净增国家高企1834户、总数达6412户。截至目前,科创板上市企业总数达19家,居全国城市第6位。同时,合肥出资1亿元共建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化子基金,主导运行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进一步赋能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
合肥未来大科学城。记者 张正朋 摄
如今,这条以科创为名的走廊,串起了三省一市9城市的16个产业联盟、12个产业合作示范园区,促成了沪苏浙皖一批优势产业集群的高效对接。
生物医药产业合作示范园区成功签约项目10个,其中30亿元以上2个;金融科技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在册企业数量40余家,基金规模超过100亿元;G60科创走廊物联网产业合作示范园区落地项目总投资额15亿元……一批在合肥挂牌的G60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取得喜人成果。
主动靠上去、全力融进去,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热潮中,合肥持续贡献着自己的科创力量。
二、蓬勃的科创力,牵动着产业协作的“经脉”。
沪苏浙皖各扬所长、共拉长板,让长三角成为我国产业发展的压舱石。合肥深度融入长三角现代产业体系,牵头组建长三角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先进计算、环境4个产业联盟,汇聚1100多家长三角重点企业。
大地安柯(合肥)科技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一家。在中国环境谷见到企业副总经理杨勇时,喜悦之情洋溢在他的脸上。公司精心研发的一款新产品,不仅入选了合肥市的十大应用场景,还在新安江-千岛湖等地得到了应用。
杨勇和长三角有着不解之缘。2012年,尚在无锡打拼的他,被单位调回合肥。这些年,他见证了合肥“芯屏汽合”“急终生智”战新产业地标崛起,每次同学聚会,更是化身合肥“招商人”,劝说在上海、深圳的同学回合肥创业。
和杨勇一样忙碌的,还有合肥的卢深视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户磊。前不久,这家企业总部从北京中关村迁至合肥高新区,这位出身于中国科大的董事长,笑称自己“回到了最初的起点”。
“合肥作为长三角副中心城市,优势产业链非常完备,对优秀人才有着很强的吸引力。”户磊说。去年,首届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与产业创新大赛上,的卢深视的创新项目获得成长组二等奖。这位年轻领航者有着更大的愿景,那就是充分利用合肥的创新力量,加大科研力度,助推3D视觉产业链升级。
融入长三角,合肥既有“返乡者”的开拓,更有“新合肥人”的奋斗。
叶雨是一位上海人,2022年他和创业团队选择在合肥扎根,成立了合肥博雅迈特生物材料有限公司。一年多来,合肥良好的创业环境,给他注入了十足底气。“合肥在长三角的区位优势明显,产业要素资源丰富,各类政策红利不断释放,给我们提供了很大支持。”
项目接连落地,企业纷纷扎根。2022年长三角区域来肥在建亿元以上项目291个,到位资金770.6亿元,同比增长19.98%。合肥现已有长三角产业合作园区8个,其中长三角省际产业合作园区2个。
一家家企业、一个个园区,牵引出一条条完备的产业链条。从合肥放眼整个安徽,产业创新汇成江河,“涌入”长三角。
“安徽多年来培育的科技创新能力,为发展积累了深厚底蕴,快速壮大的新兴产业集群也为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上海社科院副院长、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王振表示,合肥致力于打造科创名城,带动了安徽战新产业发展,与沪苏浙城市形成了同频共振、协同创新的新格局。
三
随着“一体化”的深入推进,长三角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按下“快进键”。
35岁的杭程在上海一家网络公司上班,每周五晚上7:55,他搭乘G7176高铁从上海回到家乡合肥,全程只有2个小时。周末,可以尽情陪伴家人。
和杭程不同的是,每逢周末,杨勇上午9:59从合肥出发,1小时43分后,在无锡东站下车。
2006年,杨勇在无锡安家立业。去年,随着大地安柯(合肥)科技有限公司落子“中国环境谷”,杨勇便开始了他的“双城生活”。
越来越多长三角人过上“双城生活”,得益于快速便捷的交通。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交通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先行领域。
眼下,在合肥清溪路和潜山路交口,新合肥西站建设如火如荼。作为城市三大客站枢纽之一,新合肥西站建成后,从合肥通往长三角城市将新添一重要枢纽。“站房分为两期建设,目前一期西侧站房已经完成了所有的主体结构。”合肥西站项目指挥长肖慧说,西侧站房明年6月份左右可实现运营。
以便捷取胜的高铁,让市民对于空间的概念越来越模糊,发达的高铁正成为长三角各城市之间的最强“黏合剂”。
当下,合肥加密与上海、杭州等高铁班列,与上海每日开行82对,并与长三角39个城市实现铁路互联互通,“轨道上的长三角”疾驰而来。截至目前,合肥高铁里程524.3公里,里程和密度均居长三角主要城市第一位。
往来于长三角,人们的出行、货物的流通还有更多选择。
纳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联动发展区、新桥机场跻身区域空港枢纽、合肥陆港成为长三角首个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合肥聚力推进长三角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建设,协同打造世界级机场群、港口群、陆港群。驰骋不息的合肥中欧班列也与上海港、宁波港实现铁海联运,2022年开行量突破21万标箱。
交通一体化,显著提升了人们出行的幸福感,也促进了长三角各区域的物资交汇、人文交融。
四
长三角一体化,是全方位、多领域的。在公共服务领域,同样奏响了一体化发展“协奏曲”。
2022年,家住合肥的2岁小朋友丽丽,因头部外伤在安徽省儿童医院就诊中,被发现患上小脑肿瘤。就在决定将孩子送到上海诊治时,丽丽的父亲得知,不需要到上海,上海的名医及团队会来合肥坐诊。
原来,我省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签署共建协议,依托安徽省儿童医院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作为首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试点项目,2020年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在合肥试点,国家级优质儿科医疗资源“平移”到安徽,疑难重症患儿不出省,就能享受来自上海的优质医疗资源。
几天后,我国著名儿童神经外科专家、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李昊来到复旦儿科安徽医院(安徽省儿童医院),为丽丽做了小脑肿瘤的切除手术。手术顺利,丽丽父母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了下来。看着健康可爱的女儿,丽丽的父亲感慨道:“我们赶上了好时候。”
“好时候”是一体化带来的。合肥积极引入长三角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与上海共建了3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3年前,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主任陈超来到安徽省儿童医院担任院长,和他一同来的,还有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精挑细选的21个专家团队。
“现在长三角一体化,医疗资源也趋于‘一体化’了,患者不用异地来回折腾就医了。”陈超说,我们来到合肥后,在医疗服务项目上进行扶持,原则上上海能开展的项目,在合肥都可以开展。
一体化不仅带来了医疗资源的流动,还推动了营商环境的向好向优发展。
时针拨回到2018年9月,在上海市松江区行政服务中心,上海邦达天原国际货运有限公司总经理蒋翀彦拿到了由合肥市相关部门核发的安徽邦达通供应链有限公司营业执照,欣喜万分。“因为业务关系需要在合肥成立一家公司,按照之前的政策必须要到当地办理,现在在松江设立的G60科创走廊综合服务窗口就可以办理异地证照,用不着跑去合肥了。这对于企业而言,是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目前,合肥实现与长三角41个城市“一网通办”。不仅如此,合肥还与17个地市发起成立公共资源交易发展合作联盟,与长三角城市实现138个政务事项全域通办,营商环境首次进入全国十强。
异地购房提取公积金无需材料、办理户口迁移不再两地跑、“一卡通”应用更广泛……长三角人可以共享更多便利,民生“幸福圈”越来越大。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和创新共同体的加快建设,合肥可以发挥科创和产业优势,更大规模地聚集高端要素,更高水平地配置优质资源,更大强度地蓄势蕴能,形成影响力、引领力更大的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在构建国家区域发展新格局中发挥更突出的作用。”全国人大财经委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侯永志接受采访时说。
长三角,正越走越亲、越抱越紧。
举目已是千山绿,明朝更展千重锦。
借上长三角的“东风”、搭上一体化的“快车”,合肥的未来充满无限想象。
长江奔涌,扬帆远航。(张春林 苏晓琼 葛清政 潘子璇)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