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记者从贵州省城市更新行动推进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自《贵州省城市更新行动实施方案》实施以来,贵州紧抓城市更新工作的目标与九大重点任务,以城镇“四改”为主抓手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有力推动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短板,让城市更宜居、更韧性、更智慧,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新闻发布会现场
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城市更新工作,将城市更新工作作为推进全省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于2021年召开全省推进新型城镇化暨“强省会”工作大会,明确以城镇“四改”(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背街小巷改造、地下管网建设改造)为主抓手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当年12月省政府印发了《贵州省城市更新行动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了城市更新工作的目标与强化规划引领、着力推进“四改”、优化交通体系、完善城市绿化、补齐设施短板、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风貌、增强城市韧性、加强城市治理等九大重点任务。
聚焦统筹协调,着力形成工作合力。城市更新是完善城市功能、补齐设施短板、提升环境品质、保护历史文化、提振城市经济的系统工程,涉及各个行业多个部门。三年来,贵州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会同有关行业部门,形成了合力推进城市更新的良好工作机制。部门之间互通更新项目信息,民政部门的养老设施、卫健部门的卫生托育设施、体育部门的健身设施及“国球进社区、国球进公园”等活动、商务部门的十五分钟便民生活圈打造、能源供电部门的充电桩建设等等都结合城镇“四改”合理统筹规划建设。同时结合城市更新行动,多部门共同推进的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等稳步推进。
聚焦城镇“四改”,着力补齐民生短板。2022年以来,全省共计实施老旧小区改造3550个,依托老旧小区改造,因地制宜新增设养老托育、教育文化、体育健身、公共绿地、便民助餐、综合商超、快递服务、停车位、充电桩等设施若干,惠及居民50万余户;全省新开工棚户区改造4.19万套(户),累计建成35.45万套(户),有效改善了城镇居民的生活环境;全省累计完成背街小巷改造5667条,背街小巷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圆满完成;全省共完成地下管网建设改造约13575.68公里,城市安全、韧性不断提升。此外,新增城市道路815.19公里,道路无障碍环境持续优化,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和易涝点整治持续推进,新增及改造城市公园绿地1722.36公顷,新增口袋公园236个,新增城市绿道560公里,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
聚焦文脉传承,着力彰显城市文化。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见证城市的发展变迁,在实施城市更新中不大拆大建、强化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已成为社会共识。近年来,全省实施了一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项目,如贵阳市太平路和新印1950城市更新项目、铜仁市中南门历史文化街区项目、黔西南州贞丰县老城历史文化街区项目,均在老旧小区、背街小巷、老旧街区、老旧厂区改造过程中,全力挖掘历史资源,将文化元素融入更新改造之中,不仅提升了环境品质,还留住了城市记忆,让更新有温度,城市有质感。
聚焦急难愁盼,着力听取民声民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核心意义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进行城镇“四改”过程中,通过上门入户咨询、项目建设情况公示、召开“坝坝会”等多种形式听取居民意见和诉求,将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落到实处。今年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工作部署,在全省6个地级市的中心建成区范围内全面开展城市体检,体检过程中广泛听取居民意见,开展居民满意度调查,如铜仁市采用培训街道工作人员并颁发“市民医生”聘书的方式,深入对城市开展分级问诊。通过体检,发现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形成问题台账、整治清单,为下步各地建立城市更新项目库提供最有效的依据。
下一步,贵州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将抢抓“两重”“两新”政策机遇,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抓共建共享。部门齐心协力推进工作,将各行业资金统筹整合于更新范围,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更新行动中来,激发社区居民的主观能动作用,形成同抓城市更新、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二是抓资金筹措。切实把握国家对城市更新类项目的支持政策,积极向上争取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中央财政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特别国债、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各类资金用于更新项目建设。同时,积极对接金融机构、市场主体推介城市更新项目,争取项目融资,推进城市更新项目的实施。三是抓重点任务。积极响应群众所需所盼,在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加快“三大工程”建设、加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和老旧管线改造升级等方面持续发力,深入抓好城市更新工作。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