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卫星城的燕郊样本:人口密度超北京两倍 地产抢风头

2014-09-01 09:46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韩 冰

根据三河市委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提供的一组数据,2013年,燕郊高新区工业总产值388.98亿元,同比增长10%;工业增加值148亿元,同比增长18%。“燕郊为三河市贡献了近七成的工业产值。”一位三河市委部门人士告诉记者,燕郊的确疏解了一部分北京人口的居住压力,但并不是只有房地产业,除了房地产,燕郊还有诸如电子信息、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其他产业,从这个意义上讲,燕郊并不是一座“睡城”。

值得注意的是,在燕郊的所有产业类别中,传统产业占比并不高。“你在燕郊不会看到钢铁和化工产业,因为这些高耗能的制造业在规划之初就被拒之门外了。”上述三河市委人士说,首钢搬迁的时候也考虑过燕郊,但被拒绝了。

实际上,燕郊在1999年从经济技术开发区变成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时候,其产业发展就开始集中到以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为主的高新技术领域。作为这里历史最悠久的IT制造企业,汉王制造有限公司在1998年入驻燕郊,随后通讯巨头中兴也以高科技企业身份入驻。

2009年,随着一批高端科技园区进入,以及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引进,燕郊的产业优势逐渐显现。一位科技公司负责人介绍,“目前入驻该园区的106家企业全都是科技型企业,并且有很多是从中关村搬迁来的。”

据燕郊开发区管委会介绍,2007年初,由燕郊开发区创业中心创建的三河燕郊东湖孵化器有限公司开始运行,孵化器所在的创业大厦为高新技术创业公司提供低廉的租金和辅导,吸引了超过200家中小企业。

不过,从目前燕郊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看,与固安、大厂等其他很多承接北京工业转移的河北城市相比,燕郊更多还是分流了北京的人口,所谓的产业转移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转移仍处于初级阶段。由于很多人选择工作在北京、居住在燕郊的“双城”生活,燕郊因此被称作“睡城”。

实际上,在世界范围内,英国伦敦、法国巴黎、美国纽约等国际城市的卫星城都曾经历过睡城、卧城、到新城的进化。

“燕郊的‘睡城'性质是一个阶段性产物,也是当前北京周边卫星城在发展初期的必然现象。”在原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牛凤瑞看来,一个卫星城首先要形成一定规模的人口集聚能力,在此基础上才有产业和城市功能的完善,“没有今天的‘睡城'就没有明天的新城”。

当地一位企业人士认为,在此之前,通州被称为“睡城”,但通州现在正努力摘掉“睡城”的帽子,副中心正在逐渐落地,大型商业和副CBD的规划已经有了起色,今天的通州可能就是未来的燕郊。

一位长期参与燕郊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招商的人士认为,造成燕郊空心化的原因,主要是配套建设、技术配套、人力成本、交通等因素,包括互联网、人才等支撑不了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体系。

为此,燕郊正在寻求解决之道。燕郊开发区管委会一位官员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下一步,开发区管委会将在配套建设上下功夫,支持企业发展。

对于燕郊的现状,燕郊管委会副主任白志成公开表示,“现在我们逐渐降低房地产的比重,加大各种产业的引进力度,包括发展三产、休闲、度假,将来南部是健康休闲城,北部是科学城,以产业为主的放在北部,休闲健康放在南部。”

燕郊面临的另一个尴尬是,原有市政配套难以满足日新月益的现代化发展速度,由此产生了交通、治安、教育、医疗等问题。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现在的燕郊,人口密度已经超过北京的两倍。由于集聚速度过快,燕郊在承接北京溢出人口红利的同时,也承接了本不该在卫星城存在的“城市病”。

事实上,推动这种发展的根本力量既不是河北的政策倾斜,也并非北京的有意为之,更多一种“无心插柳”的结果。

2/4<1234>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古城墙的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