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资源>学会咨询正文

无锡长安创新未来城国际咨询第一赛段成果公布

组织单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导读:

5月19日,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以线上线下结合方式成功组织《无锡长安创新未来城战略规划与城市设计》国际咨询第一赛段“定位未来城”--战略规划方案评审会。

为发挥规划引领作用,促进相关各方共同参与,共谋无锡长安创新未来城的科创蓝图,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以下简称“学会”)以“采集全球智慧,凝聚发展共识,共同制定方案,联合发布成果”的创新模式,组织和策划了《无锡长安创新未来城战略规划与城市设计》国际咨询活动,活动将依次开展“战略规划研究”、“城市设计编制”、“实施策略研究”三个赛段。2022年5月19日,以线上线下结合方式成功组织了第一赛段“定位未来城”--战略规划方案评审会。

会议推选中央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担任评审委员会组长,由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蕾奥规划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规划师、教授级高级规划师、深圳市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王富海,学会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南京大学空间规划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设计大师张京祥,学会常务理事、住建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城市设计专业委员会委员、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教授级高级规划师司马晓,学会城市交通规划学委会副秘书长、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副董事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钱林波等5位规划领域知名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会议还邀请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社会人士担任公众代表参与本阶段方案评议,其中无锡市惠山区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惠山区人大开发区委员会主任沈伟良,无锡市人大代表、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王立成作为公众代表发言。

惠山区委常委、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孟栋,无锡市自然资源规划局、无锡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惠山资规分局等领导嘉宾,市、区人大代表以及惠山经开区相关领导等参会。会议开始由惠山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长安街道党工委书记黄志强主持。

战略规划方案评审会无锡主会场

方案评审会上,由技术支持单位介绍了本次活动的背景、任务要求和现状情况,学会讲解了组织工作和评审办法,评审委员通过审阅文本,听取了三家应征机构的方案汇报,并进行了充分的评议和讨论,最后通过投票评选出了一家应征设计方案作为本阶段的主体方案。

评委们对本次活动富有特色的三赛段组织方式和公众代表、评审专家共同参与评议方案的开放模式给与高度评价,他们谈到,通过开放睿智的组织和项目推进方式与设计单位的智慧形成合力,可以更好的达成共识,有利于形成高质量、有深度、在地性强的设计方案

评委们还对各家战略规划方案给与充分肯定,他们一致认为,三家机构的战略规划方案结合无锡市惠山区的地域特色,以国际化的视野、前瞻性的思维,提出了长安创新未来城的发展定位、科技培育战略与空间发展策略,思路清晰,方案各有特色,为推动长安创新未来城成为科技驱动发展的未来科创之城,面向科技人才创新未来生活的未来幸福之城,探索城市低碳智慧建设模式的未来先锋之城贡献了高水平的咨询成果。

战略规划方案评审会无锡主会场

战略规划方案评审会后,第二赛段“描绘未来城”--城市设计编制工作立即启动,同时获主体方案应征机构将通过对三家咨询机构方案、评审专家意见、公众代表意见的整合及梳理,形成长安创新未来城规划发展的共识,并吸取其他方案成果的优点特色,整合形成战略规划阶段咨询总报告。

三家方案简介

(排序为方案汇报顺序)

1号方案:创新驱动城市新典范、绿色高质发展新样板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楷亚锐衡设计规划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北京高力国际物业服务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联合体

全球领先的智能未来城市场景实验室

长三角创新导向的共享互联枢纽中心

践行双碳战略的绿色生态发展新高地

总体定位:

本项目是长三角最适合打造“创新驱动城市新典范、绿色高质发展新样板”的区域,作为无锡链接全球的新触点,塑造“全球领先的智能未来城市场景实验室”、“长三角创新导向的共享互联枢纽中心”、“践行双碳战略的绿色生态发展新高地”。

产业功能:

以应用研究促进平台为抓手,以市场需求侧驱动前端创新研发,调配区域科研成果,提高应用转化率。聚焦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及战略新材料,以“3+1”产业体系打造“特而精”的硬核创新技术产业集群。

空间结构:

京沪高速东西两侧分别以创新平台与研发、生活形成两大区域核心,环状布置生活服务带及创新发展带,向外辐射,形成“双核驱动,圈层递进”的总体空间结构。

功能分区:

遵从场地优势与未来生产生活模式趋势,合理布局功能分区,形成包含高端智造、生活居住、综合服务、科创研发等功能组团。

专家点评:

1. 方案对无锡的产业基础、上位规划、政策认识比较全面,注重与周边创新板块的“错位”发展思路;方案以“链接”为概念,立足宽广视野,提出了高标准的发展定位。

2. 方案提出重视市场需求侧驱动创新产业链发展,关注创新转化、应用研究,符合无锡以制造业为主的特点;方案提出的基于汽车、石墨烯、生物医药三大既有产业的门类筛选较为准确。

3. 方案基于不同资源和条件的圈层研究,对空间结构形成和优化进行了较深入思考;方案以产业发展空间需求为根本,通过建筑模数化设计与园区功能模块组合,构建弹性单元的规划方法有一定特点及参考价值。

2号方案:超线中脊,魅力城链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深圳世联君汇不动产运营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体

长三角特色产业创新集群

长三角青年人才创业基地

无锡都市产城深度融合平台

锡澄一体高质量发展先导区

总体战略:

衔南拥北、共建多维江湖轴、构建无锡都市区,把长安打造成为(梁溪+霞客湾)的纽结,无锡创新空间从「1+5」进化为「1+2+3」。

通过“南北纵贯、强脊壮腰、四向汇合、外链内聚、超线中脊”五大策略,破除挑战,构建“超线中脊、魅力城链、创新簇团、生态脉络”的空间结构,成为都市区中的创新功能节点。

南北纵贯、强脊壮腰

南北衔接,串联各大创新平台。强化产城服务功能,发挥优质的生态本底,吸引人才、创新要素集聚,策应两大市级创新平台,从价值洼地变为潜力高地。

四向汇合、外链内聚

北侧以文化聚合的方式与徐霞客文化文创中心连成片区;南侧通过通江大道北延线与梁溪科技城进行交通缝合形成联动效应;东侧布置生态产业集群,与原有的农田生态肌理达成耦合作用;西侧则打造魅力城链成为产城融合的新高地。

超线中脊

设计从一个基础,三个平台(霞客湾科学城,梁溪科技城,惠山未来城)五个维度共筑超线中脊(交通维度:站城一体、产业维度:组织中枢、生态维度:城绿交融、人文维度:产城活力、价值维度:用地更新)。

空间结构:超线中脊、魅力城链、创新簇团、生态脉络

产业布局:两轴、三片、两岛

“创新科技中枢+产业集群+科研邻里”的组合模式,打造产业集群生态圈。

专家点评:

1. 方案基于空间关系分析,提出对定位、产业、布局、交通、实施策略等系统全面研究;方案注重锡澄一体化协调,强调共谋共建共享,具有区域、城市整体思路。

2. 方案特色是注重战略空间节点打造,并对节点间的强连接进行战略性结构性的思考;方案对未来城定位较全面务实,不仅关注产业,还关注青年人才的创业与吸引;方案提出六大挑战和五大策略,有独到性。

3. 方案的空间结构强调南北轴线发展带的整体构建和东西两侧统筹协调布局;方案“1+5”组团布局结构清晰,小街区密路网有利于创新活动生成。方案提出产业雨林的概念和刚弹性产业用地控制线的思路,有利于对创新路径的实现以及创新创造的协同发展。

3号方案:无锡新象限,共创未来城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Tekuma Frenchman Urban Design LLC联合体

全国经开区科技转型新标杆

长三角产业协同创新新高地

无锡副中心绿色宜居新家园

总体定位:

立足惠山国家级经开区增存并举的科技创新转型需求,抢抓长三角科创共同体、锡澄一体化等多重战略共识叠加机遇,以“无锡新象限,共创未来城”为发展愿景,探索一体化创新、绿色化发展、智能化升级、品质化服务的“未来”苏南模式创新转型路径,打造全国经开区科技转型新标杆、长三角产业协同创新新高地、无锡副中心绿色宜居新家园,实现从长三角廊道交点向未来科创焦点的蝶变。

产业创新:

围绕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构建2大主导支撑、X个战略培育的产业体系,并依据产业空间需求特征和产业用地更新潜力评价,精准匹配尺度弹性的产业空间,打造“2+X”产业集群,领携区域共建长三角应用转化创新高地。

空间战略:

以“十字双轴、蓝绿再织、产城单元、精准迭代“四大空间战略,形成”一衣带水链‘龙头’,双十骨架锚‘双睛’的总体结构,并串联四个生态廊道、多个二级服务核心和功能混合的产城单元,形成人产城景共创的未来新格局。依托五横五纵的对外复合交通网络,强化北统南融、东进西联的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做强太湖长江发展轴产业创新脊梁支点和无锡北部副中心服务锚点。

专家点评:

1. 方案对战略规划的内在逻辑认识较为合理,对从乡镇工业到未来城的迭代发展研究、对区域及场地现状分析、对响应沪宁走廊环太湖创新带的认识分析等较为科学合理;方案关注南部与市区联系的门户地位较有价值。

2. 方案对产业创新战略的分析研究系统全面,通过产业筛选分析工具建构产业体系,创新性较强;方案提出四位一体的科技创新生态及其形成机制,体现了对地区发展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和资源的正确认识。

3. 方案对空间战略布局研究比较全面,既关注空间布局与结构的研究,也重视产城单元、产业用地有机转型等空间策略研究;方案提出分区分类城市更新单元发展策略以及塑造零碳智慧城区的概念,值得肯定。

专家及公众代表讨论

(根据现场速记整理部分发言)

专家发言:

李晓江(评审委员会组长)

三个方案各有特色,比较好地完成了战略规划的任务。关于长安创新未来城的战略规划,我认为有四个重点:

一是要关注人。城镇化的下半场是人吸引产业,不是产业吸引人。好的生活,才是吸引人最重要的要素。关注公共服务与人居环境,引入一流的公共教育,创造一流的人居环境和生活服务、公共服务,是惠山最重要的出路。

二是研究区域关系。长安未来城不是孤岛,要放到国际、全国,长三角,市域,惠山层面看。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城市之间、节点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化、越来越网络化,长安未来城要强调融入沪宁发展走廊、沿太湖创新带等区域发展战略,要参与到核心领域的合作和竞争当中。

三是研究产业。产业是高度市场化、用脚投票的领域,重要的是留有弹性和余地,留有应变的能力。苏南是典型的市场经济推动的发展模式,尊重市场、跟市场互动、尊重民企的选择,是产业规划重要的价值取向。不能简单用大拆大建、二次征地的方式来实现产业提升,要依托市场,重视现有基础,把市场力量动员起来,参与产业升级。

四是重视更新。更新是下一轮最核心的工作。这个更新不仅是提升品质、功能和能级,也有空间转换、腾挪的制度问题。我们在这里需要走出一条既有土地所有权单位之间和政府之间良性互动的更新道路。

长安地区的规划从大的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角度去看,它是多元价值的,多种可能的。比如从生产性的地区转向服务性地区,甚至转向体验经济的地区,所以这个规划应该有两个性:一是高度弹性,对市场的互动,对周边需求的互动;二是先进性,我觉得绿色、低碳必须是这次战略的应有之意,甚至是重点工作,城市生活领域的去碳、工业领域的去碳,接下来都是硬指标、硬目标。

长安未来城的转型规划、提升规划,除了蓝图、目标、愿景以外,一定要有路线图,下一阶段的城市设计不仅仅是空间、建筑风貌层面的城市设计,应该是对这一阶段战略规划的工作做一个非常好的整合和提升,真正形成一个能指导城市设计的可实施的战略路径。

王富海

这次的咨询活动组织非常好,原来我们习惯于把分析、方案的构筑、路径设计搅在一起,这次分成三个赛段,对规划编制是一种考验。

关于定位,今后应该有一个方法论,建立一套科学的逻辑。定位包括三个“位”,即方位、段位、价位。对城市发展的片区、城市甚至项目的定位,都应该判断你到底往哪个方向走、走到多远,在这个方向上,你的竞争策略是什么?你的段位是领先、跟从还是完全创新?规划中一定要讨论价位,有怎样的条件可以形成什么样的价位,并且这个价位有没有竞争力,跟你前面的段位是不是匹配?

我比较关注更新,并且把经开区、长安放在一起,但把东边未来城作为重点。现在东、西边在建设密度、强度、产业和城市用地建成的效益上有比较大偏差。从操作的角度,如果现在的价值比较低,恰好是未来更新的更有利的条件。

路径就是战略,对于更新有两个路径战略,一是我们在尊重现有的产业形态,尊重他们的产权,采取一些方法帮助他提升,就是现状提升式路径。二是利用现在相对比较低的价格,形成比较好的价值差,就是迭代跃升式路径。

选择现状提升还是迭代跃升,三个方案中,有注重南北轴向,也有注重经开区的整体性的。但是这20平方公里的土地价值、空间价值在整个惠山区处于什么状态,是极度稀缺还是只是其中之一?在区位上是非常重要,还是一般状况?在行政区资源稀缺性的判断,才可以得出是现状提升的路径,还是迭代跃升的路径。

在几个方案中,有的基于对无锡的判断,非常洗练地抓住了无锡的特点,要继续进行竞争和合作,长安处于无锡发展的中轴大脊梁,在这条脊梁上,特别看重江阴的南部发展和惠山发展的联动性。也有方案以专业分析工具进行产业分析,形成自身的产业集群的结论、战略逻辑、空间战略等等,方法独特性、结论合理性,但从操作角度来说,需要进一步研究其可行性与科学性。

张京祥

惠山是苏南模式的起源地,民营经济发达,这是发展的基因。惠山每个街镇、每个园区都引入了国字号高校或者科研院所,对接各街镇、园区的主导产业,对创新一直非常重视。做长安创新未来城,既有传承,也是一个升级。

对于长安创新未来城,我比较关注五个方面。

一、长安作为长三角中功能节点,在区域创新体系中到底是什么定位?要在区域、市域范围内统筹考虑,长安与无锡其他创新板块相互之间是什么关系?创新是协同关系,因为创新需要网络。有的方案回应得比较全面,把长安和霞客湾的创新做了比较好的协同,从锡澄一体化来讲,这两个板块要紧紧相连,但创新要错位和互补。

二、怎么实现创新?创新除了资源要素条件,跟文化、制度基因密切相关。长安是苏南模式的发源地,民营经济是主体,发展动力自下而上,尽管乡镇企业发生了变化,但苏南模式的基因还在,表现在苏南政府、无锡地方政府治理方式上。很多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在某个领域就是隐形冠军。他们的创新需要政府扶持,政府应该在期间扮演什么角色?要深深根植于这个地区的特点做研究。

三、吸引人的问题,一个地方维持基本的活力都离不开人,特别是高素质的、充满活力的年轻人。无锡在长三角,在人口吸引力上,并不占优势。虽然经济基础不错,总量还在较快增长,但是如何面向创新,吸引我们所需要的人才?我们不仅仅要有好的制度环境,还要有宜居的生活环境。

四、空间上怎么整合?首先局限在21平方公里,38平方公里范围不够,要放大到无锡市域研究,尤其是在锡澄联动轴带上如何看待长安、认识长安;第二个层面空间的整合是锡澄高速东西的整合,无论从管理单元还是功能联系上,都应该是一个整体。

目前方案有一些共同点:都提出以通江大道作为未来城南北向产业升级、产业服务轴带;都关注到政和大道东西轴的联系,实现东西整体联动。两大联系轴作为整个片区城市公共服务的轴带塑造。

五、如何回答未来城这个概念?未来城市并不是以生态、智慧作为唯一标志,更重要还是要围绕人,城市的魅力、活力塑造未来,不能为生态而生态、为智慧而智慧。

司马晓

这次国际咨询组织形式非常创新,把咨询的三个核心阶段,包括发展定位、规划设计方案、实施建议、行动计划等分开做,每个阶段可以聚焦重点问题,考虑和讨论得更加全面,有深度。

三家方案视野开阔,聚焦了我们希望关注的区域协同、生态环境系统、科创产业等关键性议题。研究方向和路径,非常可取。

首先,在产业创新上,要有针对性与定制化思路。未来城的产业创新上应建立在无锡强大的制造业特色上,进行创新转化、技术应用的研究与突破。需要针对重点产业,从产业发展阶段与需求出发,定制具体的升级转型措施,同时也要基于未来城的产业空间更新上思考创新产业的空间载体。

其次,是区域合作与协调,需要关注战略空间节点打造和区域连接的思考。把长安+惠山新城、锡澄协同发展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强支点,将环太湖科创带和长江产业带结合起来。在惠山区层面,要深入研究未来城与惠山区各版块之间的关系,融入惠山区的发展结构。

大节点要有大交通支撑,除了锡澄高速、通江大道,还要引进城际铁路与城际轨道。强化这种的区域结构,把长安和锡澄、长安和惠山联动起来,仔细研究如何建立起这条南北向的发展带。

第三,在零碳智慧及新基建上,需要强调“零碳与智慧”的概念,虽然现在看起来似乎离我们还有点远,但个人觉得接下来应该不是概念化的。尤其是结合到未来工业用地的改造更新。园区的更新不仅仅牵扯到产权变更、功能改变、产业导入、腾笼换鸟,新基建怎么导入、怎么结合我们的转型发展,在长安未来城里应该真正落实。这样的新基建是长三角要引领的,也是国家在提倡和实质性落实的。

第四,产业升级是循序渐进。我们的规划不能只关注终极状态,产业升级不能从原来比较低端、低附加值的产业,土地使用效率比较低的状态,一下子改成相对比较理想的高附加值产业。产业结合无锡市的发展,设计路径,循序渐进地完成,对未来城的建设成败来说非常重要。如果这种路径没有设计好,将来可能目标很清晰,但是不一定能在实施过程中达到目标,所以我特别希望接下来的国际咨询过程中能引起大家的重视,给予更多全面和深入的思考。

钱林波

从未来发展、综合服务的角度,交通系统不仅仅是路网、轨道交通网络及节点,还有很多要素,这次讨论的战略规划,我有几个想法:

一、我非常赞成交通与空间密不可分,要明确支持、引导地区发展目标实现的综合交通体系战略目标、发展对策、系统性综合方案。

二、在总的发展目标和系统方案下,要处理好空间、功能以及骨架网络。现在的骨架网络,一个是轨道交通线,即8号线、6号线、S1线的东向支线。在整体功能布局、中心体系安排上,要充分利用轨道交通线位和节点。

我们的产业、公共服务、生活居住等功能布局,要充分考虑未来客货运组织要求。未来的货运交通都会对环境、安全产生重大影响,跟客运交通组织上不能产生过多冲突,对交通环境安全产生重大影响。

在货运组织上充分协调好几点:一是新建的锡太高速、中惠大道快速路改造,跟通江路北延要设置几个互通立交;二是京沪高速跟锡太高速互通,连续在小范围内三个互通。

三、要充分考虑综合交通体系的完备性,未来实现交通高品质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发挥多种交通网络的作用,比如高速公路、快速路干道系统以及轨道交通、步行、自行车、地面公共交通的相互作用,未来再结合生态、水系,高品质绿道系统,体现高品质服务。

四、两个协调:第一个协调是轨道站点跟地区中心体系的协调,特别是6号线、8号线调整后,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东西向轴线与长安街道,要考虑好北部地区与周边的交通服务;第二个协调是三个节点,G2跟锡太高速、锡太高速跟通江路、中惠大道快速化改造后与通江大道的节点,这两个之间关系非常复杂,对周边用地功能安排会产生重大影响。

五、上位规划明确的综合交通体系中的重大基础设施以及服务于这个地区的公交停泊场、大的首末站,要有所应对。

公众代表发言:

沈伟良

长安创新未来城应该具有超前性,至少在未来20-30年间不落后,定位“未来”跟“创新城”这两个主题,就要从生态环境、产业发展、交通组织、生活配套等多个维度考虑,要体现出生态、生活、生产完美的融合,才是真正的产城融合。

一、产业发展方面,要考虑产业经济的可持续性,要从38平方公里+2个集聚区跟产业园一起考虑。开发区的主导产业是汽车零部件、高端装备,要在做好汽车零部件、高端装备产业的基础上加快生命科学、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的培育发展,实现开发区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同时要做好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量子信息等战略新兴产业的布局,考虑到发展有梯度。

二、在环境营造方面,关键是人才,怎样让大量优秀的人才汇聚到无锡、留在无锡、留在惠山,这就需要我们有最佳的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做环境建设、配套设施建设时,要更多基于生活、生产两个角度出发考虑。

三、在产业地理位置布局方面,要尽量让产业相对集中,避免出现老无锡那种“村村冒烟,家家点火”的现象。

另外对农用地的要有长期规划,未来这些农用地是否做农田或者其他功能要一并考虑。另外,未来城市管理中要更多用到智能化、数字化手段。

王立成

长安创新未来城是城,作为一个城,首先要有中心,其次是交通网络,再而要有特色或者专业职能,因为无锡各个板块有很多科技城,抓住特色就非常重要。

制造业、新创载体、生产性服务业,这三点很关键。

这个区域的制造业比较复杂,新旧并存。产业有自己的市场发展规律,真正起决定作用还是市场主导。制造业追求的是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是否可以通过新城建设解决现有产业发展的瓶颈,像磁吸一样,引进新产业,引进更多创新人才。产业上,数字经济很有前景,特别是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更多可以让实体经济技术升级,产品提质增效、降本,因此在数字基础设施上或者产业引入上可有所侧重。

技术创新最核心,它其实是一种经济发展的模式。除了产业自身的提升、需求牵引之外,最关键的可能就是人,希望未来创新未来城能特别关注高端人才的引进。此外,还需要把新型研发机构或者创新载体也做集聚,因为集聚效应才能把成本降低,之间的沟通也会好一点。

第三产业,或者生产性服务业也很重要。不管是企业还是创新研究,都希望能有很专业的财务、商务、法务、人力资源等第三方专业机构汇集到创新未来城。

最后再提几个具体建议,随着惠山新城的人越来越多,上下班很堵。刚才很高兴看到8号线的规划,这是将来创新未来城的主干交通网络。还有刚才提到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配套设施,希望尽量争取获得支持,把这些都建设起来。

相关推荐

搜索

点击排行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