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怀柔区
“北京市怀柔区金隅兴发老厂房改造科研楼项目”于2024年8月入选第三届“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成为14个“最佳实践”项目之一。2025年3月被住房城乡建设部列入第二批《城市更新典型案例集》,成为全国老旧厂房改造的示范标杆。
为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加快推动非首都功能疏解,2015年,北京市金隅兴发水泥厂主动停产,向科技研发、应用研究、高精尖产业积极转型升级,以“生态先行、自然修复、工业遗迹、活化再生、以人为本、品质可研”为目标,充分利用绿色、低碳、智慧技术,由国有企业主导实现存量资产盘活,尊重原水泥厂工业建筑风貌,打造绿色低碳智慧科技园区,实现产城融合与职住平衡,并将约107公顷的矿区打造为集交流展示、文化创意、公共服务于一体的怀柔科学城后花园。
作为北京城市更新标杆项目,金隅兴发老厂房改造科研楼项目以“双轮驱动” 模式激活工业遗存价值:通过 “轻量化改造”保留 54 栋工业建筑基因,将粗碎车间、筒仓群等工业构筑物转化为科学家工作室与学术交流空间,实现历史记忆与科创功能的时空对话;创新构建 “低碳智慧园区” 体系,集成近零碳建筑技术与 5G 物联网系统,碳排放较市标降低 10%;同步实施 107 公顷矿区生态修复,打造矿山公园与工业锈带景观带;依托顶尖科研机构入驻形成 “基础研究 - 成果转化 - 产业孵化”全链条,两届国际基础科学大会的成功举办印证其科创影响力。项目开创的政企协同市场化运作模式,为老工业区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 “北京样本”。
金隅兴发科技园项目的成功转型与创新实践体现在以下六大核心优势:
1. 城市更新与产业升级典范
非首都功能疏解标杆:主动关停水泥厂,响应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现从传统工业向高精尖科技园区的跨越式转型。
产城融合新模式:聚焦基础科学应用与转化,吸引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德勤书院等机构入驻,打造“科研-产业-生活”融合生态,赋能原始创新向新质生产力转化。
2. 工业遗产活化与空间创新
历史文脉延续:保留54处工业建筑群(如十八仓、回转窑、铁轨系统),通过“素混凝土+红砖”等符号再现工业风貌,将生产设施转化为科研、展示空间。
空间设计巧思:延续“工业峡谷”布局,利用原铁轨构建景观轴线,形成中间低、两侧高的空间形态,实现历史记忆与现代功能的有机融合。
3. 生态修复与低碳实践
矿区再生典范:107公顷废弃矿区转型为郊野公园,打造87%绿地率、生态湖、骑行绿道(7.5公里)及亲子营地,形成科学城“后花园”。
绿色技术集成:构建低碳体系,碳排放量较北京标准降低10%,应用BIM建模、智慧灯杆(集成5G/环境监测等)、AI安防系统,获国家绿色建筑认证。
4. 国际科创平台价值
顶级学术枢纽:举办国际基础科学大会,汇聚全球顶尖科学家,搭建数学、物理等领域跨国交流平台,助力国家创新能力提升。
产学研协同生态:联动中国科学院大学等资源,孵化前瞻性科研成果,推动"科学-产业-资本"要素聚合。
5. 运营模式创新突破
多元收益结构:从单一租金转向“产业服务+商旅运营+资本孵化”模式,通过金隅科创基金支持成果转化,提升园区收益韧性。
全周期服务生态:整合科研、办公、会议、商业配套,打造“职住学游”一体化社区,形成“风景中工作,艺术化生活”的新生活方式。
6. 社会效益与人文关怀
职住平衡样板:通过1.2万㎡营地、特色剧场等“第三空间”,服务科研人员与周边居民,实现周末微度假、研学拓展等复合功能。
文化地标塑造:保留工业记忆的同时,新增数学家之桥、科学大讲堂等标志性建筑,成为怀柔科学城“皇冠上的明珠”和城市文化新名片。
该项目通过“工业遗产活化+科创生态构建+低碳技术集成+运营模式革新”四维创新,实现了城市空间再生、产业能级跃升、生态环境修复、社会价值共创的协同发展,为传统工业区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中国方案。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