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2020成都城市专题——走向未来——国家中心城市 > 正文

“大城市”向“大都市圈”之变

2021-07-24 14:44 来源:成都日报

7月9日—8月7日,《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公示草案)(以下简称《规划》)公开征集广大市民的意见和建议。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规划》是国家空间规划改革后成都第一部覆盖全域全要素的“多规合一”总体规划,必将对成都未来15年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该局特别邀请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李晓江对规划进行了解读。

李晓江表示,2020年1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作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系列重大战略部署,赋予了成都全面增强极核辐射带动能力、探索新时代城市发展路径的重要政治使命和历史机遇。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将成渝地区打造成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此次成都编制的《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全面落实国家战略部署,以“强化极核引领作用,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主线,是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一战略的深入贯彻。他认为重点有六个方面特点。

特点一

以都市圈视角引领区域协同发展

实现从“大城市”向“大都市圈”的路径之变

十九大以来,国家逐渐明确以城市群都市圈作为未来区域发展的主要形态,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从世界城市空间演进趋势来看,都市圈逐渐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新空间单元和竞争主体。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成渝地区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高。全国十大主要城市群中成渝地区是经济总量、人口总量占全国比重唯一保持双增长的地区,证明成渝地区不仅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对人口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大,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格局中的地位不断上升。目前,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四川一侧的“极核”——成都,对全省和西部地区的资源要素集聚效应突出,但是对周边城市带动不足。

为此,《规划》充分发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极核”城市和四川省“主干”城市功能,从更大尺度、更广范围谋划成都发展重点,加强成都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重点推动成都、德阳、眉山、资阳四个城市抱团发展,建设成为成都大都市圈,推动由以往的成都带动向成都都市圈带动转变,推动区域整体成势。为此,《规划》聚焦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新格局,重点推动空间治理体系、产业体系、公共服务、要素市场和都市圈治理五个一体化发展,特别是发挥成都重大高能级载体的辐射带动作用,依托国家级天府新区、国家级成都国际铁路港经济开发区和省级东部新区,分别协同眉山、德阳、资阳,共建“三区三带”同城化发展示范区,全面提升成都都市圈的国际竞争力和区域辐射带动力,做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极核”和四川省“主干”。

特点二

以细化主体功能区谋划空间治理

实现从“行政区”向“经济区”的模式之变

推进主体功能区战略有利于引导经济布局、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推动解决不充分不平衡发展问题。从国内城市发展实际来看,行政区各自为政缺乏错位协同、功能互补的自觉,容易带来无序竞争、同质化发展等问题。从国家、四川省的主体功能区规划来看,成都全域一直处于“城市化发展区”,然而成都面积广阔,东西自然资源禀赋迥异,各地区不能都以大干快上的增量方式进行城市化发展,更应该按照自然资源禀赋差异与国家战略导向,进一步细化主体功能区战略,形成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空间发展模式。

探索成渝地区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是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改革任务。为此,《规划》基于自然地理格局、国家和区域战略,打破行政区界,以“经济区”模式谋划空间治理,细化形成了与资源禀赋、环境条件、国家战略、城市功能相适应的五大功能区,如打破部分市辖区行政界线,将五环路以内老城区为主的区域划入中优区域,辖区内剩余区域划入其他功能区。一方面《规划》结合国家及区域战略布局明确五大功能区差异化的发展方向与发展重点。譬如东进区域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依托省级东部新区,推动成渝相向发展,高起点规划建设以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基地为战略支撑的现代化未来新城,重点实施增量发展。南拓区域依托国家级天府新区,建设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和公园城市示范区,重点实施增存并重发展。西控区域重点依托成都平原良田沃土和以都江堰精华灌区为核心的灌区体系,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重点实施减量发展。北改区域重点依托国家级成都国际铁路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链接欧亚的陆港门户枢纽,重点实施增存并重发展。中优区域重点位于成都老城区,该区域是成都的魅力、文化沉淀所在的核心区域,大力实施“三降两提”,降低开发强度、降低人口密度、降低建筑尺度,提高产业层次、提升城市品质,打造高能级生活城区,重点实施存量发展。另一方面《规划》结合五大功能区战略,强化政策设计,匹配了土地、人口、产业、政策等差异化的要素配置策略,推动城市从“增量主导的外延式发展”向“增存并重的内涵式发展”。

特点三

以全面创新引领城市发展转型

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发展动能之变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创新的优质土壤是生态和文化。吴良镛先生曾说,成都是一个“具有悠久和优秀人居文化传统的地方”,能够获得这样高度评价的城市并不多,同时成都有最好的平原与自然条件,有丰富的自然和文化遗产,经千年沉淀形成了人工和自然交融的人居文化体系,具有优质的创新创造本底。近年来成都在营商环境、生活环境等创新环境营造方面优势明显,但创新载体、创新产业链等方面还有差距。

在此背景下,《规划》坚守创新的土壤,把城市前进的主要动力转到依靠创新载体和创新产业的培育上。一方面,推动完善创新平台体系,以“两区一城”为创新主阵地,高标准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组建天府实验室,有力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另一方面,大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依托“一核四区”,联动高品质科创空间和产业功能区,构建多层次创新体系,同时创新经济组织方式,培育产业生态圈、建设产业功能区,满足新旧动能的转换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迫切需求。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古城墙的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