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城市更新的落脚点是烟火人家

2024-03-11 16:44 来源:工人日报

“加装电梯,统一居民的意见不容易;增加停车位,找到合适的地方也不容易。很多问题都是两难甚至多难,但再难,只要群众需要,我们就要想办法去干,干一个、成一个、群众受益一个。”全国两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就城市更新问题表态,得到强烈反响,网友点赞称“说出了百姓心声”。

城市地下管网建设和维护不足,逢雨“看海”;公共空间无障碍设施布局、适老化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盲区;地方低层级文保单位、文化街区日渐衰败……让城市焕然一新,是公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公众关切的,就是党和政府关注的。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城市更新概念;2021年,城市更新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和“十四五”规划文件,由此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稳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中村改造,加快完善地下管网,推动解决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停车等难题——有方向有路线,为各地推进城市更新工程提出了要求、提升了信心。

城市更新连接着民生与发展、历史与未来。根据住建部数据统计,2021年至2023年,我国已实施各类城市更新项目约15.4万个,有效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然而,当前不少城市在实际行动中,依然面临诸多痛点和“难啃的骨头”。居民诉求众口难调,每一个利益群体的声音都应该被听见、被尊重,如何凝聚共识对各方都是考验;相关政策不完善,产权变更、用地审批等都是现实中的“拦路虎”;相关标准、技术支撑不充分,在既有建筑改造、传统街区和历史保护区域更新工作中,不同程度缺乏消防、日照、配套设施等建设标准;多部门协同推进等机制还未形成;不少地方沿袭大拆大建的规划设计理念,对地域文化特征保护、多样性历史记忆保护、生态修复模式并不适应,等等。

城市更新,与其说是“拆房子”“改面貌”,不如说是“聚人心”——在精准把脉城市发展脉搏的基础上,保护具有浓厚传统文化价值的街区、文脉,升级符合公众新期待的城市功能,让城市加快“新陈代谢”,让百姓享受更有温度的城市生活。从行道砖是否平整、盲道是否通畅、城市口袋公园是否“抬腿可及”,到“15分钟生活圈”是否贴心、看不见的“里子”工程是否经得住时间检验、文保活化利用是否留得住乡愁与民族文脉……

为此,不少地方加速规划和落实本地城市更新工程,其共同点就是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尊重群众意愿,决策过程公众参与,建设效果百姓评判,发展成果人民共享”,这是不少地方城市更新的行动密码。城市更新从“有没有”到“好不好”,正越来越清晰具体、可触可感。

“今年再改造5万个老旧小区,建设一批完整的社区……”城市更新不只是高楼大厦平地起,更在于背街小巷的烟火气。从人出发,从人的需求出发,期待各地在城市更新进程中,把着眼点和落脚点放在烟火人家的日常之需,真正让百姓受益、让城市健康成长。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古城墙的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