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会客厅 > 正文

匡晓明: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桥头堡”要抓住这三大重点

2024-08-02 09:26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导读

成都东部新区是因协同而生的片区。它是成都跨越龙泉山发展、向东推进的关键一招,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的桥头堡,也是实现城市群发展的战略举措。未来重点在于三个方面,一是进一步强调交通链接,二是在成都都市圈中找到经济增长点,三是打造独特的生态环境。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愈加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第四极”,作为成都向东的“前沿”,成都东部新区将如何迎接新一轮发展利好?

在7月29日举行的2024成都东部新区上海专场城市价值推介会上,作为成都东部新区总体城市设计的总规划师,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规划师、城市设计研究院院长匡晓明接受了记者采访。他指出,成都东部新区是因协同而生的片区,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桥头堡”,未来重点在于三个方面,一是进一步强调交通链接,二是在成都都市圈中找到经济增长点,三是打造独特的生态环境。

当下,成都东部新区正在推进交通进一步提升。去年,坐落于新区的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客运吞吐量首次突破4000万人次,跻身全国机场第五位。不久前,天府国际机场刚迎来投运三周年,在匡晓明看来,其客运吞吐量今年还会进一步提升,眼下更重要的是提升机场的换乘问题,并进一步推动航运“流量”变成新区经济发展的“留量”。

值得注意的是,推介会所在的上海,正在推动新一轮经济地理重塑。匡晓明认为,上海推动“五大新城”建设、打造“东方枢纽”,与成都东部新区的发展方向不谋而合。接下来,两地有望在高科技领域进一步实现联动,基于共有的文化差异性和包容性,创造科创的共同需求。

发挥交通引导作用是成都东部新区的一大重点

提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在您看来,在进一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成都东部新区的发展将迎来哪些利好?有哪些突破方向?

匡晓明:我认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至少有两个方面对成都东部新区发展意义深远,一是“区域协调发展”,二是“中国式现代化”。

成都东部新区是因协同而生的片区。它是成都跨越龙泉山发展、向东推进的关键一招,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的桥头堡,也是实现城市群发展的战略举措。

中国未来城市的主体形态应当是城市群,现在,包括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以及成渝和长江中游几个城市群正在成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构筑全国城市群钻石型布局结构的重要节点。其中,成都都市圈主要依托成都市区,由成德眉资四市构成。成都东部新区实际上是成都都市圈东拓的核心区,也是成德眉资同城化综合试验区的核心区。因此,无论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来看,还是从成都都市圈来看,成都东部新区都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支点。

未来,成都东部新区实现突破的一个重点在于,进一步强调交通属性。现在,新区已经有了天府国际机场,正在推进建设简州高铁站,还有轨道交通18号线和13号线等一系列交通线路,这些都是关键的基础设施。

第二,要在整个都市圈里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其他区域目前都有了一些发展方向,成都东部新区要依托自身特殊的经济地理位置,找到适合的产业抓手。比如,有了机场和高铁站,就明确了周围产业的偏好;而“成渝之间”的位置,应该重点突破先进制造业。先进制造业是稳固创新发展的底盘,目前,成渝地区的科研资源已经开始向外围辐射,成都东部新区就特别适合推进先进制造业的发展。

最后,要重视在独特区位下的环境打造。位于成渝之间,成都东部新区应避免成为“阴影区”,营造好自身的环境就特别重要。我认为世园会的举办是关键一招,不仅能将“小环境”营造出来,还能提升外界对成都东部新区的认知。

微信图片_20240802093427.png

匡晓明在2024成都东部新区上海专场城市价值推介会上作推介 图片来源:成都东部新区提供

提问:成都东部新区提出,今年将加快建设成都东翼彰显公园城市特质的现代化新城。如何理解这一定位?

匡晓明:在我看来,成都东部新区加快建设成都东翼彰显公园城市特质的现代化新城,有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要把生态做好。中国式现代化中重要一条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公园城市恰恰反映了人与自然、城市与自然、人与城市和谐共生。对于成都东部新区而言,就是依托好龙泉山,依托好绛溪河、沱江、三岔湖,依托好三条大绿廊等,组团式发展。我们做总体城市设计的时候,铺垫了一个千年蓝绿交织的城市发展骨架,这是中国式现代化产业新城在东部新区的一个映射。

第二,创新引领仍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和总的引领,无论是发展先进制造业、消费、科技研发,还是居住和产业社区,各个方面都要创新。成都东部新区打造的未来医学城、未来科技城等先进制造板块本身就是创新。但更多领域同样需要被关注,比如,能否提供生活的创新、吸引年轻人才聚集?对此,我们要问问成渝地区的年轻人要什么,需要我们提供什么?他们可能需要线上线下共享、需要有个性化的东西,而未必需要大的客厅、也不一定喜欢天天在家里做饭。尤其是四川年轻人更具创新性、包容性,对休闲的关注在全国都非常有名。那么,能不能在住宅产品上创新,在生活方式上创新?这个新的住宅产品应该是什么?

第三,未来城市场景营造很关键,现在的城市不能冷冰冰的,我们要关注人文。成都东部新区有一定文化积淀,但还不够丰富。我们既要传承历史文化内容,还要创新打造属于这个时代的人文空间。

此外,中国式现代化城市的内核是以人为中心、推动共同发展,要考虑到各种年龄段的需求。对于新城来说,特别需要关心的是年轻人以及他们的下一代,儿童友好也特别重要。

让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从到发节点转换成目的地

提问:不久前,成都天府国际机场迎来投运三周年。去年,天府国际机场客运吞吐量首次突破4000万人次,跻身全国机场第五位。在您看来,成都东部新区如何发挥自身空港高铁枢纽优势,加速转化航空枢纽流量、进而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匡晓明:成都东部新区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桥头堡”,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是成渝之间多条高速公路铁路的重要节点。现在加上天府国际机场以及简州高铁站,极大地提升交通能力。

接下来,一要关注换乘问题,增加多种交通方式的多式联运,提升其节点作用。

二要解决“流量变留量”的问题。一方面,要有一些内容让大家留下来。一般的高铁站和机场基本上就是一个到发的节点,不会停留在机场,我们接下来要研究,这里有什么可以吸引游客?有什么产业能够聚集?

据我的研究,可以选择机场偏好型产业,比如对机场依赖的货流,所谓“快速的产业需要机场、中速的产业需要高速路和铁路、慢速的产业需要船运”。很多产品体积比较小、价值很高,其产业就适合在机场聚集。另外是快时尚,因为其更新换代速度快,必须以最快的速度运输。当然也包括生物制品以及生鲜或即食的食品等。我们要为这些产业提供空间,聚集相应的产业。

从国际上看,交通枢纽站往往也有很多消费空间,会聚集以交通枢纽引导的消费行为,这可能也是一个重要方向。

提问:如何让天府国际机场从到发节点转换成目的地?

匡晓明:机场是不断迭代的,从传统功能开始不断增加、复合,最终变成多种功能的集成。比如,樟宜机场以绿色休闲为特色,联邦快递所在的孟菲斯机场则是以快递业务为特色,荷兰史基辅机场以总部聚集为特色。天府机场最终选择哪个方向,要看天府机场的基础和发展情况。

基于天府机场的国际属性和游客数量,新加坡樟宜国际机场的模式值得借鉴。在机场综合体内部,不仅提供消费空间,而且增加绿色休闲场景,搭建瀑布、设置小火车快速穿越在绿化之间,吸引更多消费者停留。在此基础上,天府机场还需要进一步创造,比如,可否让成都机场通过熊猫IP吸引人?熊猫IP能否附加高科技属性?

成都作为一个旅游城市、创新城市和休闲城市,机场应该是与众不同的,它既解决简单的交通功能,也有很好的复合性,甚至成为把交通流量变成消费流量的一个重要载体。

上海和成都东部新区值得在高科技领域联动

提问:

近年来,上海不断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五个新城建设已推进3年有余,浦东新区也迎来综合改革试点。在您看来,上海能如何助力成都东部新区发展?

匡晓明:从地理位置上看,成都在长江经济带的西头,上海在长江经济带的东头,两头具备联系的天然可能。

回溯历史,“窗含七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东吴”就是上海地区,当时成都就有“东吴万里船”,现在就更为方便。而且两地拥有面向海外、面向内陆,面向大海、面向高原的各种差异性,差异性也有可能带来关联性。另外,两城都有很强的包容性,兼收并蓄,城市性格很像,不仅外来人口多,流动性也很强。也因此,两市都有很强的创新特性。

而当前,上海正在推进五大新城建设,实际上是疏解中心、推动全域发展,由原来的圈层发展转变为都市型发展,进而联动长三角带动城市群的发展。而成都跨越龙泉山也是一种扩容发展,把中心城区的部分职能疏解到外围,这一点两市也有相似性。

另外,上海近期非常重要的一项谋划是建设东方枢纽,这是浦东发展和开放的一个重要抓手。它不是简单建一个高铁站,它周围带动了接近800平方公里左右的发展,包括迪士尼所在的川沙和张江高科技园区都在其中。换言之,上海在目前的历史阶段,仍然特别强调交通的联动作用,因为对接内地、联动海外,构建双循环发展布局非常重要。这一点对于成都东部新区有一定借鉴意义。

微信图片_20240802093507.png

成都东部新区城市风光 图片来源:成都东部新区提供

提问:上海与成都东部新区又能在哪些领域展开合作?

匡晓明:目前,上海和成都东部新区在高科技领域值得联动。成都有很多高规格科研院所,上海有漕河泾、杨浦科创、张江高科等科创板块,双方可以互补、交互,共同选择一个点进行交流,通过交流找到契合点,推动“1+1>2”的合作。事实上,科创人才有一个特点,他们都喜欢空间的地域文化差异性和体验感,而两地的包容性又能进一步吸引科创人才互相交流,创造科创的共同需求,在此方面可以探讨的空间相当大。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古城墙的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