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相关新闻 > 正文

​武汉市历版城市总体规划

2018-01-25 10:12 来源:武汉2030

1、1954年版《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

为配合国家在武汉建设的一批重点工程项目,对1953年编制的规划草图进行调整和补充完善,编制了比较全面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规划提出城市建设的重点由“恢复经济,改造旧城”转移到“为大型工业建设服务”,调减规划人口为197万人,面积为203平方公里。同时,将城市发展方向放在洪山,在此建设大型居住区,着重对工业区及铁路枢纽等进行了选址定点。规划提出建设公铁两用的长江大桥,并预留第二长江大桥,城市道路系统以长江为主轴,对称设置,并形成联结三镇主干道。

2、1959年版《武汉市城市建设规划(修正草案)》

按照调整后的工业建设计划,武汉市基本建设委员会重新编制。规划认为,武汉将要建成为钢铁、机械、化学等工业的基地,又是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基地和交通枢纽,对于湖北省和华中协作区工农业的发展担负着技术支援和经济协作的重大任务。规划提出对城市规模进行有效控制,城市总用地在1967年以前控制在167平方公里,人口规模在240万人左右。同时提出外迁某些不宜在市区的工业,选择一些中小城镇和开辟卫星城镇作为工业基地。市区重点布局8处工业区,配合建设居住区,形成综合工业组团。

3、1982版《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82-2000年)》

为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思想和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要求,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准,这是解放后武汉市第一次得到国家批准的总体规划。

规划提出,武汉是湖北省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中心,是中国重要水陆交通枢纽之一,是以冶金、机械工业为主,轻、化、纺、电子工业都具有一定规模的综合性的大城市。

规划近期(至1985年)城区人口控制在260万人,建设用地面积发展到185平方公里;到2000年城区人口控制在280万人左右,建设用地面积控制在200平方公里以内。

总体规划的布局设想是:一是调整三镇布局,加强江南地区运输设施和商业服务网点建设,使长江南北地区相对独立,各项设施分别自行配套;二是加速发展小城镇,逐步发展葛店、纸坊、蔡甸以及金口镇、新沟镇等工业卫星城镇。三是利用三镇的自然地形特点,城市建设形成分区成片的布局。武昌适当发展关山、青山两个工业区,在武珞路、中南路和洪山中心广场布局大型公共建筑和畜业设施。汉口外迁旧京汉铁路和小型工业用地,逐步改造人口密集、住房交通拥挤地区。汉阳安排一些规模不大的工业、仓库以及生活居住配套设施用地。

4、1988年版《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修订方案》

根据198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的“抓紧修订武汉市城市总体建设规划”的要求,武汉市于1988年编制了《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修订方案》,对原总体规划进行调整补充。

规划将城市定性为:武汉市是湖北省的省会,是一座富有革命传统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全国重要的水陆空交通枢纽、通信中心和对外通商港口;我国重要的钢铁、机械、轻纺、化工、电子等传统工业生产基地,并将逐步发展为我国光纤、微电子、激光、生物工程、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基地之一、在改革、开放中将形成华中地区和长江中游的商业、贸易、金融、科技、文教、信息中心。规划预测到2000年中心城规模在350万人左右,基础设施负荷人口520万,建设用地245平方公里。

城区布局按照“三镇鼎立、分区成片建设”的思路,明确了三镇各片的主要功能:汉口中心地区布局主要突出商业贸易、金融信息中心和对外交通;汉阳规划布局突出旅游和涉外设施;武昌地区规划布局突出科研、教育和发展新兴产业;青山地区以钢铁工业为主。规划建设沌口工业区和阳逻工业港,关山作为新兴工业用地。

围绕“交通”、“流通”发展,规划确定以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兴建汉口火车站、武汉客运港、天河机场、以及大批货运站场。通过旧城改造,提升市区金融贸易、信息服务、保险旅游等第三产业,以强化武汉的服务业地位。

5、1996年版《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

在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中国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经济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武汉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总体目标,作出了将武汉建设成为我国中部地区经济、贸易、金融、交通、科教中心的战略决策。在此背景下,开展了总规修编工作。

规划提出,在21世纪的上半叶,武汉市的城市建设与发展将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努力建设成为经济实力雄厚、科技教育发达、服务体系完备、城市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社会高度文明,并具有滨江、滨湖城市特色的现代城市,为把武汉建成为城乡一体化、开发型、多功能的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奠定坚实的基础。

规划确定武汉市的城市性质为:湖北省省会,我国中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交通、通讯枢纽。规划到2020年,武汉市的城市人口将发展到450万人,城市建设面积将达到427.5平方公里。

总体规划确定主城按核心区、中心区片、综合组团结构,规划江北、江南两个核心区,在核心区周围布局10个中心区片,在主城边缘布局10个综合组团,区片组团之间道路交通联系,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的布局结构。

规划加强卫星镇的建设,在主城外围,将建设阳逻、北湖、金口等7个重点镇,适当疏散主城人口,在主城外围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环境幽雅、经济繁荣的新型城镇。

6、2010年版《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

(1)总规的编制情况

国家实施了“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获批东湖高新区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接连不断地被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

2004年4月,报经建设部批复同意后,武汉市政府启动了总体规划修编工作。2006年10月,总规成果由湖北省政府上报国务院。2010年3月8日,国务院以国函〔2010〕24号文批复我市城市总体规划。

(2)城市性质与规模

本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城市性质为:武汉是湖北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规划到2020年,市域常住人口为1180万人,市域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908平方公里以内。

(3)城市空间布局

基于空间集约、节约发展考虑,将武汉市域划分为都市发展区和农业生态区。城镇建设控制在都市发展区内,实现城市空间的聚集发展。农业生态区促进农村居民点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保护生态资源和环境。

根据城市风道研究,和武汉两江交汇、河湖密布、生态绿地分隔的自然地理特征,规划形成“以主城区为核、多轴多心”的开放式空间结构。即由主城区向外,依托“多快多轨”复合型交通走廊,新城六个城市发展轴,布局六个新城组群。新城组群之间控制六条生态廊道。

(4)主城区优化调整

推动主城工业外迁,腾出用地空间,大力引进和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区域辐射能力。重点实施两江四岸核心区改造,加快推进王家墩商务区和四新、杨春湖城市副中心建设,完善提升鲁巷城市副中心功能。通过旧城更新和新区建设,进一步彰显历史文化和滨江文化特色,差异化发展商务、会展、高铁经济等功能,形成辐射中国中部地区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5)新城规划

六个新城组群是武汉城镇化的重点发展区,主要布局工业、居住、对外交通、仓储等功能,承担疏散主城人口、转移农村人口的职能,实现优势互补、差异化发展,成为具有相对独立性、综合配套完善的功能新区。

大力实施“工业倍增”计划,都市发展区内将以大光谷地区、中国车城、临空经济区和临港产业区为4个增长极,建设9个新型示范园区和14个一般工业园区,为6个新城区和3个中心城区在都市发展区内提供工业经济发展平台。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古城墙的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