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正文

恽爽: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治理新范式

2025-07-17 10:15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导读

7月14日-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了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并部署了城市工作7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为深入学习贯彻本次会议精神,特别邀请专家学者撰写一系列笔谈文章,共同探讨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以飨读者。以下为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恽爽的思考。

未标题-2-2.png

恽爽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院长

时隔 10 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再度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系统总结新时代以来我国城市发展成就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当前城市工作面临的形势,对我国城镇化所处历史阶段做出了重要论述:“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并以此为基准,构建了围绕“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 7 大重点建设任务。

围绕“存量提质增效”,会议在“宜居”任务中明确提出了“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城市动能,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充分发挥城市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枢纽作用。”这标志着我国城镇化战略的调整和城市发展逻辑的转变。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城镇化已经进入稳定发展期。会议明确新时期必须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也更突显出城市更新的重要性。与增量发展相比,由于存量空间的资源类型更加丰富、产权关系更加复杂,因此城市更新过程中牵涉的问题更加分散多样,难度更高。一方面,城市更新需要从“开发逻辑”向“运营逻辑”转变,通过鼓励运营主体提前介入,破解资金困局、盘活存量资产。另一方面,新时期的城市更新要求从过去的“空间改造”转变为“综合治理”,通过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以及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广应用,为未来城市治理提供新的范式。

由此,面对存量阶段高质量发展的更高要求,以前沿信息技术的落地应用为代表,新的智慧化治理理念、方法和工具,正在不断提高城市治理效能,构建“便捷高效”的智慧治理新范式。对此,会议在“智慧”任务中提出了:“坚持党建引领”,“坚持依法治市”和“创新城市治理的理念、模式、手段”三条关键措施。而究其本质是以人民需求精准响应为核心,以数智化治理重构城市运行逻辑,推动城市治理从“经验决策”向“数据驱动”跃升。紧扣“党建引领、依法治市、创新治理”三大核心,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转型:

首先是党建引领:实现政治引领与技术赋能的深度融合。坚持党建引领,核心在于发挥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政治优势,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关键在于依托智能技术赋能党组织决策与统筹协调: 在旧改更新、资源配置等重大事项中,运用多主体行为模拟、智能博弈等技术手段,为党组织科学决策和高效协调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将社区党组织打造为民生服务核心节点,通过智能平台动态感知群众诉求,建立“群众点单、党组织派单、部门接单”的精准服务闭环,实现政治引领力、组织凝聚力与数智驱动力的有机统一。

其次是依法治市:推动法治底座的智能强化。法治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基石。关键在于创新 “法治+科技”融合范式,运用数智技术筑牢法治根基:构建法规数字化引擎,将生态红线、公共服务标准等关键规则精准融入数字孪生平台,实现规划审批、项目实施等场景的自动化、标准化合规审查;依托智能合约技术固化多方共识与权责,确保政策执行刚性,构建“政策制定-执行跟踪-监督问责”的全流程法治闭环,让法治成为城市智能运行的坚实保障,切实维护公平正义。

最后是创新治理:强化人民需求导向的精准响应。创新治理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关键路径。核心在于依托数智技术实现精准服务与主动治理:通过语义解析等智能技术深度挖掘市民诉求,构建 “诉求洞察-资源调配-效果评估”智能回路,实现服务供给的精准适配;推动市民热线向城市治理中枢升级,运用数据模型预测潜在问题、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从“接诉即办”到“未诉先办”的跨越,以精准高效服务彰显中国治理体系的制度优势。

随着我国全面进入城市治理新时代,在“技术向善”的整体背景下,智慧城市的终极价值在于让算法守护公平、用数据传递温度。通过党建引领提供统筹力,依法治市筑牢约束力,创新治理激活驱动力--三者共同构成数智时代“精准认知、科学设计、动态治理”的现代化治理三角框架。我们当以技术可感、公平可见、幸福可及为目标,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治理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