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以五个“软”化解城镇化之“疲”

2014-09-03 10:36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徐文阁

筋疲,筋是对我们人口一个骨架的支撑,叫做筋骨,我讲筋疲主要是城市发展的体制、机制没有成型。我主要跟大家报告一下我们所理解的现在几个重点的制度改革都还没有进一步的突破。

一个是讲农业人口,农业转移人口他的成本由谁来负担,这个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好。作为地方政府来说,一直比较困惑,像教育,卫生,还有其他像住房保障等这样的一些领域,到底该由地方政府来管,还是省一级政府来管,还是由中央政府来管,这些东西大家还在扯皮,也就是说在过去几十年当中这个东西没有成型。这成为这次我们设计国家新兴城镇化规划当中重要的改革经验,就是一定要通过分担,确定好怎么分担,什么比例?各自出多少钱来解决未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钱从哪里来的问题,这是一个制度改革的瓶颈。

二是我们的这个土地制度改革,也一直没有突破。比方说像集体土地入市里面用的很多概念都还是很陈旧的概念,对于土地的利用强调的是叫用途管制,这一点也引起学界很多的批评意见,因为我们的用途管制都要经过计划的行政审批,这是不是和我们讲的要发挥市场对于资源的配置起决定作用并不完全相洽?就引起了大家进一步的讨论和思考。

三是多元可持续的投融资体制机制没有建立。大家都知道土地财政依赖的土地资源,面临着很多天花板,征地越来越难,征地成本越来越高,土地规划限制越来越多。政府的这个投融资我认为存在一个硬缺口,用土地财政来偿债存在着硬约束,试图通过软股,短债转长债的方式就存在着硬阻力,这就说明我们的投融资需要建立,否则我们的城镇化发展的筋骨也没有了,看起来这个城市造的很好,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高楼大厦下面可能是一个巨大的窟窿。

另外一个就是设施管理多年没有进展,这一点充分反映了我们国家上层建筑没有充分反映经济基础。我们很多的城市,规模巨大,几千万人,实际上是一个大的行政区来管理具体的城市事务,这也导致很多方面的问题。归结起来,就是在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在土地制度的改革,在投资、融资的改革,以及在城市的设立,行政管理体制等等方面,实际上到目前为止30多年来一直在探索,但是,我们顶层设计的步子远远没有跟上,就是地方已经把这个东西做出来了,星星点火,但是没有办法形成燎原之势,这个导致了什么问题?导致了我们很多的政策是以试点的名义出现,试点夺取了上级政府给予的很多资源,最后实际上影响到我们统一一个市场环境、规则,导致了区域之间更多的不公平。

神疲,城镇化、城市发展的治理能力不足,跟不上,缺失,我们在城镇化发展当中,在城市发展当中一个非常大的特征就是我们的近视,我们比较重视我们的经验,所以变成了经验主义,我们非常关注功利,经济建设,最后演变成城镇发展上的功利主义,经验主义、功利主义等,最后又通过我们现行的体制机制得到强化,使得我们的近视更加严重,就变成一任政府,一届市长一定要他在任期间再创辉煌,这就要改变城市发展的一个延续性。

文化积淀不够深,往往是只看到眼前看不到长远,我们有的时候只看到表面的功利,但是看不到深层次的文化。我们经常是制度上的一些探索都让位于我们的GDP,我们要争得经济总量的前几名等,一旦遇到风吹草动我们的制度改革就暂缓,就以各种各样的原因停滞不前,这也导致我们现在远见不足,文化积淀不足。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在制度探索上不足,我们失去了一个长期坚持、长期进行城市制度探索的这样一种努力方向,这是我跟大家讲的神疲。

4/5<12345>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古城墙的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