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会客厅 > 正文

温铁军:城镇化是去城市化的过程

2014-10-10 10:51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温铁军

“如果不搞城镇化,靠什么来消化已经严重过剩的制造业生产能力?”著名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提出了这样的反问。

早在10年前,温铁军就曾提出过中国应走城镇化的概念。他认为广大的中国乡土社会长期以来就是城市产业资本危机软着陆的载体,屡次化解城市化所带来的危机。

实现经济软着陆的关键

记者:我们现在为什么又提新城镇化?

温铁军:我们的建制镇有三万多个,你们想三千多个县级单位,就意味着有三千多个县级中心镇,我们有三万多个建制镇,而这些至少相当大部分属于基础设施投资不足的城镇化地区。

因此,我们说从2005年前后我们强调,从“十一五”前后,我们开始强调城镇化战略,这是有效地针对当全球经济出现危机外需不断下降的时候,国内过剩的制造业产业的生产能力,到底向何出去。

城镇化是中国保持经济增长、实现经济软着陆的关键。林毅夫回国后也说中国还有20年的高增长,因为投资空间大。其实我们对于长期发展还是有信心的。

记者:城镇化和城市化有什么区别?

温铁军:城市化和城镇化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城镇化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将县级以下的城镇集中,在最短半径中让最多的农民获得非农就业机会。

所以城镇化一定是一个去城市化的过程。加大农村的基础建设、保持农舍、维护原有的农村社区建设,这是保障农村成为经济发展“蓄水池”的作用。蓄水池的“水涨水落”与经济危机的可调节程度和社会稳定程度有必然的关系。

记者:那我们应该走怎样的城镇化道路?

温铁军:其实这是一个很难具体回答的问题。其实前面提到的新农村建设,城镇化道路都是生产过剩这个压力之下,才有的政策选择。

同理,如果你简单计算城镇化的基本建设投资,不会有所谓投入产出合理的可能,因为城镇人口集聚的规模不够,但是如果你的基础建设上不去,你怎么可能集中人口,所以这东西是个悖论。

所以真正合理的方式,我们说是利用现在生产过剩,或者叫做资本全面过剩的这样一个困境,疏导的让它向城镇化方向去投资。

“如果不搞城镇化,靠什么来消化已经严重过剩的制造业生产能力?”著名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提出了这样的反问。

早在10年前,温铁军就曾提出过中国应走城镇化的概念。他认为广大的中国乡土社会长期以来就是城市产业资本危机软着陆的载体,屡次化解城市化所带来的危机。

实现经济软着陆的关键

记者:我们现在为什么又提新城镇化?

温铁军:我们的建制镇有三万多个,你们想三千多个县级单位,就意味着有三千多个县级中心镇,我们有三万多个建制镇,而这些至少相当大部分属于基础设施投资不足的城镇化地区。

因此,我们说从2005年前后我们强调,从“十一五”前后,我们开始强调城镇化战略,这是有效地针对当全球经济出现危机外需不断下降的时候,国内过剩的制造业产业的生产能力,到底向何出去。

城镇化是中国保持经济增长、实现经济软着陆的关键。林毅夫回国后也说中国还有20年的高增长,因为投资空间大。其实我们对于长期发展还是有信心的。

记者:城镇化和城市化有什么区别?

温铁军:城市化和城镇化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城镇化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将县级以下的城镇集中,在最短半径中让最多的农民获得非农就业机会。

所以城镇化一定是一个去城市化的过程。加大农村的基础建设、保持农舍、维护原有的农村社区建设,这是保障农村成为经济发展“蓄水池”的作用。蓄水池的“水涨水落”与经济危机的可调节程度和社会稳定程度有必然的关系。

记者:那我们应该走怎样的城镇化道路?

温铁军:其实这是一个很难具体回答的问题。其实前面提到的新农村建设,城镇化道路都是生产过剩这个压力之下,才有的政策选择。

同理,如果你简单计算城镇化的基本建设投资,不会有所谓投入产出合理的可能,因为城镇人口集聚的规模不够,但是如果你的基础建设上不去,你怎么可能集中人口,所以这东西是个悖论。

所以真正合理的方式,我们说是利用现在生产过剩,或者叫做资本全面过剩的这样一个困境,疏导的让它向城镇化方向去投资。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古城墙的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