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正文

人民城市治理:致广大而尽精微

2025-07-24 14:22 来源:央视网

“周末人非常多,平时三点半孩子放学后,也是满满当当的。”随着很多城市的桥下“消极空间”一个个被唤醒:优化交通、提供活动空间、增加绿化景观……有的还成了家长们口口相传的遛娃宝地,百姓的生活需求就这样一步步被满足。这些“微”改变,与近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的“我国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互相呼应,讲述着城市发展进入新阶段,“大建设”的理念需要转到“大治理”,在应对新问题、新挑战时需要更细致更智慧的治理手段。

“会思考”的聪明城市,会用小微空间做大文章、惠及大民生。“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明确写在了这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重点任务中,不免让人想到很多立交桥桥上四通八达、桥下却闲置的场景。这几年,全国很多城市都对这个“被遗忘的角落”进行了微更新、微改造,结合周边空间布局衔接的功能需求和市民日常需求,北京市连续3年对全市所有的桥下空间进行了“一桥一策”的精准化治理。以海淀区为例,今年整治了194处桥下空间,全区桥下空间新增车位2090个,有效缓解了中关村、五道口等区域居民的停车难题。今年5月,江苏省发布了《江苏省城市桥下空间利用导则》,明确科学规划、集约利用桥下空间。当然,除了桥下,城市里所有的小微空间甚至闲置空间,都有潜力发展成为人们可利用、可活动的空间。增强城市的治理水平往往就是这样,抓住小处、才能摸到细处,像绣花一样发现闲置空间,再一针一线精心设计,激活利用好每一寸公共空间,实现不同空间功能互补与协同,满足多样化城市功能需求。

“懂技术”的智慧城市,会将数智技术和城市治理深度融合,拉动城市迈入内涵式提质增效新阶段。此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着力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创新城市治理的理念、模式、手段”,道出了科学规划建设大数据平台和网络系统,强化数字赋能,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智慧城市的数量越来越多,智慧政务服务也在不断升级,国家政务服务平台上如今已实现521万项服务事项和3.6万多项高频热点服务应用的标准化服务。被称为重庆市“城市大脑”的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能够对城市的运行状态进行全方位监测和分析。它整合过去散落各处的数据,并以此赋能城市治理,通过对水、电、气、讯、桥、隧、轨道、管网等多个领域的精准管控,更加精细地识别和回应百姓需求。

全国690多座城市,承载着超9亿人的日常生活。城市与城市之间,虽自然禀赋千差万别、产业发展各不相同,但核心都是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为了让我们的城市更具包容性、更有温度感,城市治理需在理念、模式和手段上不断创新,既致广大又尽精微,以便民、利民、安民为抓手,探索更精准的治理体系、更智慧的治理方式。一个既“会思考”又“懂技术”的智慧城市,定能诠释“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真谛。

文丨马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