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正文

赵毅、袁新国:探索地下空间应用新场景,助力“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

2025-07-22 09:40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导读

7月14日-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了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并部署了城市工作7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为深入学习贯彻本次会议精神,特别邀请专家学者撰写一系列笔谈文章,共同探讨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以飨读者。

作者 |

赵  毅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地下空间规划分会秘书长,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副总经理,研究员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袁新国  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正高级规划师,江苏省地下空间学会常务理事

2025年7月中旬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目标,为新时代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锚定了航向。城市地下空间是助力创新城市、宜居城市、美丽城市、韧性城市、文明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战略资源,探索地下空间应用新场景是激活地下空间活力、赋能“六个”城市建设、助力“现代化人民城市”实现的重要手段。

1 地下赋能科创:深地实验室成为创新新引擎

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支柱,已成为全球战略博弈中赢得发展主动权的决定性力量,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关键路径。利用地下深处得天独厚的物理环境构建尖端实验室,展现出巨大战略价值。地下空间天然具备极低宇宙射线辐射本底、超稳定温湿度环境以及卓越的隔震隔音性能,为突破性研究提供了“极限实验场”,使科学家能够开展地面条件无法企及的高精度探测与极端条件研究,助力攻克基础科学重大难题,催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发现与核心技术突破,提升国家原始创新能力,为未来产业变革提供核心科技引擎。

2 地下织就宜居:便捷出行与舒适生活新维度

地下空间作为宝贵的立体资源,有效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停车难、功能不完善、环境品质不高等问题。但对照“现代化人民城市”的要求,中小学校门口上下学期间学生和接送人群高度密集产生拥堵、公共服务设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不足造成停车难和交通疏解慢、具有“邻避效应”的地面设施对居民日常生活和心理造成消极影响等城建痛点依旧存在。因此,要积极创新地下空间应用新场景,在解决市民身边难题的同时,为居民释放更多宝贵的绿化和活动空间。比如,合理利用校区及周边地下空间,以校园地下接送系统有效缓解地面交通拥堵问题,保障学生接送安全和效率,提升家校互动的便捷性。

3 深藏城下之美:隐形化设施塑造景观新境界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气候条件差异较大,北方酷寒、南方湿热、西部干旱,叠加高密度、高强度的人工建设环境,“美丽城市”建设尚需因地制宜、因城施策。地下空间由于其天然具备的物理隔绝特性,为营造稳定、可控的微环境提供了独特优势。充分利用先进的光导技术、垂直绿化、人工温湿环境控制等科技手段,使地下空间得以突破地表环境的限制,蜕变为舒适、生态、充满活力的高品质公共空间。无论是地下商业街、下沉庭院还是交通枢纽中的公共节点,皆可成为市民日常交往、休憩娱乐的全天候友好场所。

4 筑地下生命线:防灾空间与韧性支撑新基座

面对日益频发且强度加剧的极端天气事件以及地震、公共卫生危机等各类潜在风险挑战,地下空间因其固有的天然优势,为构建多层次、强韧性的城市防护体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空间场所。通过前瞻性的整体规划与高度集成化的建设,将城市运行的核心功能深度嵌入地下空间网络,建设场景包括:能源调节中枢(如地下变电站、地热利用设施、储能中心),保障极端条件下的能源供应与调配;水资源管理节点(地下水库、雨水调蓄池、再生水处理厂),增强城市防洪抗旱与水循环利用能力;生命线工程防护堡垒(综合管廊、核心通信枢纽),确保电力、通讯、给排水等城市“血管”在灾害中安全畅通;以及战略应急储备空间(物资仓库、备用指挥中心、应急避难所),为灾时快速响应与恢复提供坚实后盾。地下空间支撑城市构建起“平灾结合、多功能互补、立体防护”的强大韧性基底。

5 深掘古今交响:地下特色与公共文化新殿堂

巧妙利用废弃矿洞、防空洞、天然溶洞乃至深层地下空间,将其改造为文化、艺术、休闲与商业的空间载体,正成为赋能文明城市建设的前沿实践。这些沉睡的地下世界,凭借其无可复制的空间氛围——深邃、宁静、神秘或充满历史厚重感,为打造沉浸式体验提供了天然舞台。如地下主题博物馆、先锋艺术画廊、地下音乐厅、主题餐厅、探险乐园等,不仅有效盘活了闲置的历史遗迹和地下资源,赋予其新生,更创造了文化旅游吸引点与城市新地标,显著提升城市魅力与竞争力。

6 构筑智慧神经:数字基座与智能管控新中枢

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深入推进,支撑智慧运输的数据中心也在以惊人的速度扩张,据相关研究显示,全球数据中心行业已经占用了全球3%的电力,“下地入海”已经成为数据中心降低能耗和保障安全的重要手段。地下空间对于智慧城市建设更深层次的价值在于其附着的“智能生命线”支撑起城市高效运行,将支持城市运行的各类地下交通、市政、安全等基础设施配备实时传感器与智能管理系统,实现远程监控、自动报警、精准定位与快速维修,显著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的“敏感度”与“智能性”。

小  结

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需要不断拓展和深化地下空间应用的新场景。实现的关键不仅在于支撑实现场景的技术瓶颈突破,还包括打通相应的土地和规划政策,更要创新探索地下空间治理模式,强化跨领域、跨部门协同,最终实现地下空间从“城市的里子”到“城市的面子”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