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会客厅 > 正文

王承慧: 推动基于善治的社区更新

2022-07-15 09:43 来源:住房与社区规划学委会

微信图片_20220715094501.jpg

王承慧  东南大学城市规划系,教授

社区是大家赖以生存的日常生活空间,社区好不好,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幸福感。王承慧教授以南京社区为例,阐释了社区更新的定义,并分析了社区更新中的机遇和挑战。在关于疫情时期的社区营造、社区更新方面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记者:在南京社区更新中有哪些机遇和挑战吗?

王承慧:我对社区更新的定义是:相关主体依据一定的制度或机制,意图解决社区存在的问题而采取的策略和行动。好的社区更新应该是综合性和整合性的,能够推进社区在物质空间、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等方面的长期健康发展。以城乡规划专业视角来看,我们需要关注关联物权和事权的社区不同层次的空间领域、推动社区更新的实践主体,以及贯穿全过程、上下之间和多元主体之间的社会资本网络。用这样的框架来观察南京的社区更新实践,可以看到多种驱动机制的丰富多彩的类型,既有政府主导的大中型更新项目,也有基层社区联合行动的微更新,还有产权人自筹自建的危房翻建、以及取得良好成效的既有住宅增设电梯等;其中涌现出不少积极探索,如政府对增梯等民生工程的重视并出台精细化支持政策,宜居街区项目中搭建的多方议事公共平台,市、区和街道三级城市治理公众委员在一些项目中的协调作用,一些优秀社区社会组织在促进居民参与小区治理方面的示范作用,等等。若说南京社区更新的机遇,那么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引领下,政府对于民生福祉的高度重视无疑是最为基本的,各行业管理部门也在积极制定相关政策、实施相关行动。南京作为省会城市,汇聚大量规划、建筑和景观设计以及社会科学、行政管理等专业人员,为各类更新提供专业支持。若说挑战,社区更新政策的综合性和长效性仍显不足,围绕社区健康发展的社会资本或曰社会网络构建实际上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因此长期效果待观察。

记者:疫情时期,如何通过社区参与规划提升社区韧性?

王承慧:我国两年来的疫情防控,社区应对能力良莠不齐,既有诸多优秀案例,也有许多表现出不少问题的案例,凸显出社区韧性发展的不平衡。社区韧性既包括物质空间韧性,也包括社会韧性,其营建非短期之功。

在物质空间韧性方面,可通过社区参与议事平台发现物质空间韧性的短板,制定相应的项目库和行动计划,保障住房等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安全,提高社区公共设施、公共空间的冗余度和灵活适应性。

物质空间在灵活适应性方面的韧性,如果没有社会韧性的支持,得不到充分发挥。社会韧性必须得到充分重视。而社区营造或更新等实践,则是很好地锤炼社区社会韧性的机会。为使社区营造、社区更新的投入获得更综合的效益和更长远的影响,建议如下:

全面开展社区韧性评估,既包括物质空间韧性,更要重视社会信任、社会凝聚力等社会韧性,评估结果作为社区营造和社区更新的依据;

对社区项目进行综合成效评价,既要包括物质空间功能,更要重视项目带动社会可持续性和社会资本提升的效果;

亟需探讨基于社区的规划体系和政策,通过制度设计科学合理地推进参与深度,杜绝表演型参与和假大空宣传;

基于支持社区的目的,完善地方政府社区支持体系和基层社区治理组织构架。

记者:在社区更新中,规划设计行业能做些什么?

王承慧:社区更新中,规划设计行业是与其相关的社会网络中的主体之一。从很多实践来看,规划设计行业的作用比较尴尬。很多项目要立见成效,一个形象的比喻是好比在社区做“装修”,规划师不会画施工图,能做什么呢?我个人的观点是,规划设计行业还是应该发挥其他主体不具备的专业能力,打通宏观、中观和微观的衔接壁垒,为社区更新提供城市资源支持、构建体系化的社区资产、积极拓展社会资本,促进社区乃至更广阔的城市社会空间健康发展。

规划管理部门应完善城市更新法规中有关社区更新的针对性条款制定,不同城市根据各自情况、因地制宜建立相应的更新程序,尤其是完善公众参与机制,规范不同类型的社区更新的规划编制或项目审批,加强对自下而上发起且符合程序的社区更新的支持。

社区更新如果是小型项目,那么不需要做规划,只需要有合适的主体推动,并满足社区参与程序、证明其有利于社区发展即可。社区更新如果涉及面较广、范围较大、影响较深、利益主体较多、周期较长,社区更新规划就成为必须的管理和项目审批依据。社区更新规划强调物质空间要素和非物质空间要素、空间提升和更新机制之间的互动互促,社区更新还特别关注过程中的和谐稳定,需要专门制定合适的分期项目计划及关联的支持性政策,这就需要积极探索新的规划方法。

具有规划意识的城市设计,也是规划师们可以为复杂条件下的社区更新贡献的点,各地规划设计工作者可以编制适应地方情况的各类社区更新导则,为实践主体提供专业支持。

中国的社区更新还存在理论盲区和空间规划方法论的不足,高等院校与研究单位应充分利用多元数据,加强多维度多层次的社区空间研究,为实践提供更充分的理论支持和更有效的方法工具。

记者:您最想对广大读者朋友们说的一句话?

王承慧:社区是大家赖以生存的日常生活空间,社区好不好,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幸福感。然而,社区更新关联主体众多、利益繁杂琐碎,必须秉持“善治”理念才能推动社区长远的可持续发展,而每个人、每个组织、每个机构都应该努力成为推动善治体系的一员,而做到这点非常不容易,如果只能说一句,那就是“行则将至,行而不辍,则未来可期”。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古城墙的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