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会客厅 > 正文

张京祥:正确认识城市发展规律的经验性特点

2016-02-01 09:26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作者:张京祥

编者按:

在我国城市发展进入新时期之际,中央召开了城市工作会议,对城市工作进行专门研究部署。会议上提出,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做好“五大统筹”。

将“尊重城市发展规律”放到了第一位是本次会议的一大亮点。近30年来的城市工作由于没有考虑到城市自身成长发展的规律,过度的倚重经济考量和城市职能,在带来了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付出了沉痛的代价。未来新的一轮城市建设应在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进行。

为此,中国城市规划网推出系列文章,与多位专家共同聚焦城市发展规律。本期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张京祥为您解读如何正确认识城市发展规律的经验性特点。


张京祥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这是对此前中国城市发展、规划实践中许多违背科学规律、主观意志驱动的种种错误行为的一个认识纠正。但是,我们该如何正确地认识、理解和尊重城市发展规律?

所谓规律,既有许多客观的自然规律,如物理学的经典定律、宇宙天体的运行规律等,其不会因时空、地域环境而变化;也有大量的经验性规律,比如社会发展的进化规律、经济发展的阶段规律,等等。不同于纯自然环境,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经济-社会-空间结合体,因此我们讲的城市发展规律更多是指那些经验性的规律。既然大量的城市发展规律是经验性的规律,那就无法脱离具体的社会、文化、制度等环境,必然因时而异,必须因地制宜,而不是教条地遵守所谓金科玉律,这在某种意义上比我们去认识、遵守、把握客观的自然规律要更难,需要更加务实的态度、更大的智慧。

Northam的城镇化曲线和阶段

首次引入中国的城镇化过程曲线图

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Northam)在1979年提出的有关世界城镇化发展阶段的“S”型曲线(也有学者认为实际上1974年联合国在《城乡人口预测方法》中就已经揭示了“S”形变化规律)自被引入中国后,就被学界、各级政府广泛奉为经典理论,30%、70%两个阶段性的特征值更是被作为国家、地区城镇化速度研判、城镇人口规模预测、城镇化政策制定等的重要依据。事实上,S型曲线是一个典型的经验性规律,它是基于对欧美国家此前城镇化历史经验回顾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如果把它简单地照搬到中国,就会产生很多误导。首先,在时空环境方面,处于全球贸易分工体系中的当今中国,根本不同于当年欧美国家的时空环境、经济环境;其次,在社会、文化和制度环境方面,中国更是迥异于欧美国家,例如中国以家庭为单元的理性城镇化抉择主导着人口转移的生命周期,政府掌握着推动或抑制城镇化的巨大制度力;再次,我们有关城镇人口、城镇化水平的统计口径与欧美国家更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如此种种,我们怎么能够在中国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简单地套用S型曲线中30%、70%这些特征点的规律呢?此外还需说明的是,S型曲线是基于一个国家尺度层面作出的总体性规律判断,如果用它来衡量、描述、预测一个尺度较小的区域或个体的城市,那更是犯了尺度运用的错误。在中国的城市研究中常常犯的类似尺度运用错误,还包括广为使用的“钱纳里经济发展阶段模型”。

S型曲线规律在国家尺度、宏观态势方面确实具有较好的解释性,但是如果忽视了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制度等具体的环境,混淆了其适用的空间尺度,那就成为了谬误,会误导我们的研究和决策,而这正是经验型规律的重要特点之一,也是最大的风险所在。我们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但是,我们更要客观地认识经验性规律背后的“规律”,才能不为表象所惑、不为教条所累,才能真正把握城市发展的真谛和方向。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古城墙的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