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会客厅 > 正文

王坚VS党安荣: “城市大脑”让规划更理性

2017-12-25 09:37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导读

11月18日-20日,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在东莞举行。中国城市规划网在年会期间策划了“大咖对话”活动,旨在通过专家间的对话交流,对我国城市规划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本期“大咖对话”邀请到了阿里巴巴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王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人居环境信息实验室主任党安荣教授,看看他们都说了啥?

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全屏效果更佳。

“城市大脑”是城市的信息基础设施

党安荣:近年来国家有关智慧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如火如荼。对于城乡规划来讲,我们也一直在关注有关新技术方法的应用,比如说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等,规划界都在探索如何由原来的增量城市规划进入到存量城市规划,由原来相对粗放的城市规划进入到一个理性的城市规划这样一个新阶段。您提出来要构建“城市大脑”,那么请您谈一下有关“城市大脑”的基本概念、架构、应用目标等。

王坚:“城市大脑”是去年年初正式对外公布的,我也是第一个把这个词说出来的人。平时大家说的云计算、大数据在理论上有点抽象,因为大家找不到一个机制,如何真正地把它用到城市规划上去。

城市本身是人类非常重要的发明,这是很多人没有认识到的。互联网只是城市的一小部分,渗透到城市的每一个部分。

党安荣:很多人认为它是信息基础设施。

王坚:这个信息基础设施让城市资源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也就是说城市中人的活动对城市开始产生影响,或者说对城市规划产生影响,这个影响就是通过人类活动的数据来产生的。其实,智慧城市是一个非常好的想法,但如何建设智慧城市好像并没有想好。我想应该为城市找到一个可以具体建设的东西,而“城市大脑”就是可以建设的东西,也就是说“城市大脑”从建设角度可以变成城市的一个基础设施,就像地铁、电网一样,这个基础设施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利用好人自身在城市活动中产生的数据。

党安荣:通过“城市大脑”的建设,更好地把人在城市当中的生活、学习、工作等各方面活动所产生的数据利用起来。

王坚:如果上升到理论层面,过去一个人在城市里生活,除了享受城市带来的好处,除了消耗城市的资源以外,不给城市带来价值。也就是说一个在城市里生活的人,不给城市带来额外的价值。

比如说你开车除了给道路添堵、产生尾气以外,不给城市解决拥堵产生价值。但是认真想一下看,如果开车的路径可以规划,其实你开车的过程反过来讲可以共享给城市。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城市活动闭环。有了“城市大脑”以后,一个市民的活动会对市长的工作产生价值。

“城市大脑”在城市规划里找到“家”

党安荣:对于城乡规划领域来讲,近年来大家探讨各种各样的大数据应用,就是希望通过这些大数据的分析来解释人们在城市当中的一些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可能包括了时空两个维度。通过两个维度来看行为模式是什么,再反过来应用到城市规划中。“城市大脑”的构想与城市规划真有一些契合。您觉得可以为城乡规划提供哪些方面的支撑?

王坚:城市规划实际上是“城市大脑”的家。城市规划让它找到了真正的价值,反过来讲,它对城市规划也有一些突破性的想法。早先和很多做城市规划的人谈大数据的时候,发现他们是拿数据来验证规划。其实城市因为有人的活动,而呈现出极其动态的东西。“城市大脑”不是简单地帮你做一个城市规划的静态决定,而是让你感受到城市规划是融在城市运营过程当中的。

例如,杭州市政府修了市政中心,所有证件都到那里办,但没有想到这个市政中心把整个城市的动态关系都给改变了。“城市大脑”其实到最后真正能够起到的价值,就是从传统意义上的规划开始,将其变成城市运营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相信以后城市不是做一次简单的规划,而是每天都在做规划,每天都在改进,这也是我自己的理想。

党安荣:规划转变或者说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方向,就是由原来相对静态的规划到相对动态的规划的发展。住建部正在推动总规改革,总规改革里面非常重要的一块就是规划要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就是要看它的动态变化。

王坚:那还是很契合的,“城市大脑”在城市规划里找到家。

党安荣:“城市大脑”对城市规划来讲找到了很重要的出口。对于城乡规划领域来讲,近年来大家探讨各种各样的大数据应用,就是希望通过这些大数据的分析来解释人们在城市当中的一些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可能包括了时空两个维度。通过两个维度来看行为模式是什么,再反过来应用到城市规划中。“城市大脑”的构想与城市规划真有一些契合。您觉得可以为城乡规划提供哪些方面的支撑?

王坚:城市规划实际上是“城市大脑”的家。城市规划让它找到了真正的价值,反过来讲,它对城市规划也有一些突破性的想法。早先和很多做城市规划的人谈大数据的时候,发现他们是拿数据来验证规划。其实城市因为有人的活动,而呈现出极其动态的东西。“城市大脑”不是简单地帮你做一个城市规划的静态决定,而是让你感受到城市规划是融在城市运营过程当中的。

例如,杭州市政府修了市政中心,所有证件都到那里办,但没有想到这个市政中心把整个城市的动态关系都给改变了。“城市大脑”其实到最后真正能够起到的价值,就是从传统意义上的规划开始,将其变成城市运营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相信以后城市不是做一次简单的规划,而是每天都在做规划,每天都在改进,这也是我自己的理想。

党安荣:规划转变或者说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方向,就是由原来相对静态的规划到相对动态的规划的发展。住建部正在推动总规改革,总规改革里面非常重要的一块就是规划要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就是要看它的动态变化。

王坚:那还是很契合的,“城市大脑”在城市规划里找到家。

党安荣:“城市大脑”对城市规划来讲找到了很重要的出口。

借助城市大脑让规划更理性

王坚:“城市大脑”要解决的不是简单的IT问题,也不是人工智能的问题,而是一个城市发展的问题。“持续发展、理性规划”,正好是“城市大脑”想做贡献的地方。现在城市这种粗犷的消耗资源的方式,肯定是不可持续的。如果能够拿人类自身的活动来优化资源,借助数据资源降低城市运营、发展成本,让城市可持续发展,这是非常重要的……

其实,我认为理性规划就是不要人来规划,因为人肯定带有自己的一些情感来做规划,一定是不理性的,所以理性规划实际上要数据说话。反过来讲人是可以用好数据来做一个相对理性的规划,所以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理性规划。

党安荣:规划肯定要人去做,但是人在做规划的过程中要尽量减少一些感性的或者是直观的判断,增加很多理性分析,比如借助“城市大脑”,能够把那么多的数据用起来,基于数据的分析,提供一些决策支持,让我们的规划更理性。

王坚:我用三个成语概况大家对城市的了解:

一是视而不见。城市中发生的事情很多人知道,但就是看不见,因为太习以为常了,自然而然就不会理性地看待这个事情。

二是瞎子摸象。我现在慢慢理解城市为什么是人类最了不起的发明,因为城市是一个极其综合的东西,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但是每个人都从自己的角度去摸,你说摸到耳朵是耳朵吗?确实是耳朵,但是不能反映城市的整体,它只是城市的某一部分。从技术是角度,还没有想象出一个可以比城市更为复杂的系统。

三是雾里看花。也就是说大家都知道问题,可是这个问题怎么来的,什么原因,根本就说不清楚。

党安荣:有时候能看到表象,但是由表及里看不到。

王坚:如果有“城市大脑”这个基础设施,真的把人在城市中的数据变成城市财富的话,我觉得以上三个问题是可以被大大改善的。

党安荣:对于“城市大脑”来讲,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如果从IT的角度来讲觉得它是一个IT的问题,确实城市大脑的构建离不开IT的支撑。如果纯粹从数据的角度来讲,它确实也是可以有机地把城市的大数据组织起来、利用起来、应用起来。更进一步来讲,从应用的出口来讲,从城乡规划的角度,确实可以支持我们更好地完成理性规划。

王坚:我觉得以后城市规划里面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对“城市大脑”本身的规划,这是我自己的梦想。

党安荣:我们目前所开展的工作,比如说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里面其实就涉及到城市信息基础设施方面,就像您刚才所讲的城市大脑可能成为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一样。之前传统的城乡规划往往是规划物质空间的基础设施,煤、水、电气、道路、交通这些方面。面向未来的话,可能城乡规划不仅仅要关注物质空间,还要关注类似于城市大脑这方面的内容。

王坚:实际上以后如果有了“城市大脑”,你会发现以前我们规划的所有物质基础都有一个属性叫做数据,也只有这个东西可以附加到所有原来的物质基础上。

党安荣:看来我们确实有很多的合作机会和前景,国家正在实行总规改革,选择15个试点城市开展工作。以前总规其实就是按照城乡规划法来提交规划的文本、图则、说明书等等这样一些材料或者是成果,新的总规改革一方面要提供那些成果,同时还要有一个信息平台。这个信息平台的构建,就是在规划的过程中把相关数据作为未来规划实施和城市建设很重要的基础。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古城墙的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