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构建都市圈交通出行调查体系 精准支撑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

2023-02-08 11:18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刘跃军 袁春毅 李春艳 邵春福 李潭峰 信红喜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积极破解“大城市病”,推动超大特大城市瘦身健体,立足都市圈范围,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县城为主要载体的都市圈一体化成为发展重点,但目前国家层面都市圈交通出行调查体系不健全,缺乏都市圈城际、城乡交通出行特征数据,制约了都市圈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战略谋划及顶层设计。

构建都市圈交通出行调查体系,适时开展都市圈交通出行调查,能够夯实都市圈居民出行数据基础,科学研判都市圈交通需求特征,合理谋划都市圈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战略方向,有效推动都市圈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高质量发展,精准支撑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

都市圈交通需求快速增长多元发展

都市圈成为当前一系列国家战略的重要统领和实施推进的空间载体,都市圈交通需求进入快速增长阶段,交通出行需求呈多元化态势,交通服务支撑需要更精准。

一是中心城市瘦身健体带动周边城市协同发展,带来都市圈交通需求进一步增加,跨城通勤、超长通勤受到广泛关注。都市圈出行需求主要集中在城市外围新城区、与周边市县跨界区域或节点城市,城市居民通勤时间过长,并且还有继续增长态势,超长通勤现象十分突出,严重影响居民生活质量。

二是县城作为城镇化的重要载体,日益成为人口流入的重要目的地,都市圈空间城乡关系率先变化,诱发大量城乡通勤交通。2015年至2019年,圈内县城城区人口占所有县城比重从35.5%提高到37.1%,都市圈县城人口集聚速度超过都市圈整体增长速度。都市圈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使得县城或镇驻地周边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不断增强,经济相对发达,人口密度大,大量非农就业在本县内部实现,务工农民每日往返于城乡之间的比例高,城乡通勤需求增加。

三是多元化、品质化的城际交通需求高速增长,优质高效的都市圈运输服务供给成为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快速扩大,预计2025年达到5亿人至6亿人,“双城居住”“周末家庭”“第二居所”等生活方式对交通运输发展提出新诉求。都市圈是中产阶级群体增长最快的地区,尤其是围绕在中心城市周边的卫星城人口流动速度加快,都市圈内品质化城际出行需求快速增长。

支撑都市圈交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

都市圈化已成为中国城镇化空间格局的新特征,急需把握机遇夯实都市圈居民出行数据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和《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等一系列战略规划都将都市圈单独“拎”出来,突出和强调都市圈的地位和作用,是当前阶段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城镇化空间演进方向。目前,我国已批复7个国家级都市圈,分别是南京、福州、成都、长株潭、西安、重庆、武汉,行政边界的限制将逐渐被打破,各要素通过有序流动实现合理布局,都市圈正成为引领国家经济转型发展的主引擎、创新发展的主阵地。作为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交通运输急需夯实数据基础,做好战略谋划及顶层设计。

把握战略机遇,构建都市圈交通出行调查体系,适时开展都市圈出行调查,能够及时精准支撑都市圈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一是开展都市出行调查体系将为“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加速形成提供技术数据支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提出“全国123出行交通圈”,都市区1小时通勤、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但是从实施和评估层面看,目前针对国家规划实现还缺乏有效引导和数据评估。构建都市圈交通出行调查体系,能够做好数据基础的顶层设计,将为摸清都市圈交通出行底数提供重要依据。二是构建都市出行调查体系将为完善交通运输统计体系、科学开展交通经济运行分析提供全面、完整、准确的数据支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提出推进都市圈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需要更加关注都市圈交通出行,为精准支撑交通经济运行分析和区域协调发展决策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支持。三是构建都市圈出行调查体系,将从全局视角引导城市交通发展,真正找到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破解方法,促进都市圈一体化发展。随着都市圈城际通勤、城乡双栖等生产生活方式变化,交通空间特征拓展超越了传统城区范围,都市圈交通出行调查有助于准确把握城市总体交通运行规律新特征,为实现科学有效缓解城市进出通道拥堵、优化都市圈枢纽总体布局、推动城乡交通运输一体融合提供基础支撑。

具备成熟参照和扎实基础

从国际经验看,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都市圈交通调查体系。美国和日本都专门建立了由国家交通部门主导、国家和地方政府分层负责、依托法律制度保障的都市圈交通出行调查体系,并连续数十年对居民进行出行调查,全方位支撑都市圈及城市区域交通精准治理。

从调查实践看,我国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交通调查,积累了丰富实施经验。一是交通运输部门形成了设施、运输量和经济性导向的交通专项调查体系,行业统计数据丰富,建成了全国的ETC收费系统,普通公路上设置了4.7万个交调站,还组织开展了高速公路为主的小客车出行量统计试点等。二是城市交通综合调查开展多年,实施经验丰富。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武汉等多个城市已经开展了多年居民出行调查工作,将信息技术、大数据等新技术融入了调查工作,相关标准和实施体制机制较为成熟。

从技术支撑看,大数据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成熟。手机信令数据、互联网位置数据等目前在交通运输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都已经成熟,容易移植到都市圈交通调查中。

构建都市圈交通出行调查体系重在协同

加强都市圈交通出行调查体系顶层设计。现阶段我国交通运输统计体系主要还是以行政区划为主,未建立都市圈等区域交通调查制度,急需从国家和城市层级依据交通需求建立调查分类框架。尤其在国家区域层面缺失都市圈城乡与城际双向交通特征监测体系。建议构建针对国家、城市分层级的都市圈交通调查体系,其中国家层面重点关注都市圈交通系统共性问题,以及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4个地区的核心都市圈;城市层面关注都市圈特性化、地区化问题。

试点探索都市圈交通出行调查运行机制。由于国家行政管理制度及事权划分要求,单体城市无法跨区域开展都市圈交通出行调查。例如:北京市近期开展第六次城市居民出行调查,希望将周边通勤需求旺盛的廊坊市和保定市等纳入调查范围,但由于行政管理原因此项调查很难推动。建议分层级推动相关城市都市圈试点调查工作,探索由中心城市牵头、周边城市配合按一定周期协同开展都市圈交通出行调查,逐步构建由交通运输部统筹协调,地方政府推动实施的有效运行机制。建议推动都市圈分类试点调查,把握北京开展第六次居民出行大调查的契机,协调推动以北京为核心城市,燕郊、大厂、香河、涿州、固安、武清等环京地区为辐射范围的都市圈试点调查,探索相关运行机制。

探索应用新技术创新都市圈交通调查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物联网、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交通领域应用较为成熟,探索在都市圈层面开展居民出行调查和信息技术手段融合方法和应用,最大可能地还原并揭示都市圈交通特征,循序渐进推动模型算法、大数据挖掘和传统调查的有机融合,在降低居民入户调查的样本量和成本的同时提高对居民出行需求把握的准确性。

(李春艳单位系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邵春福单位系北京交通大学,其他作者单位系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古城墙的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