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正文

丁志刚、张峰瑞、彭雅欣:以城市更新规划引领,充分发挥城市更新重要抓手作用

2025-08-13 09:29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作者:丁志刚、张峰瑞、彭雅欣

导读

7月14日-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了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并部署了城市工作7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为深入学习贯彻本次会议精神,特别邀请专家学者撰写一系列笔谈文章,共同探讨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

作者

丁志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专委会委员、城市更新分会委员,江苏省城镇化和城乡规划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张峰瑞,江苏省城镇化和城乡规划研究中心,城市规划师

彭雅欣,江苏省城镇化和城乡规划研究中心,城市规划师

时隔十年,党中央再次召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了将城市更新作为“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重要抓手,进一步诠释了当前城市更新行动的战略定位和丰富内涵。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要加快建立完善“专项规划—片区策划—项目实施方案”的规划实施体系,以城市更新规划引领,有力有序有效指导城市更新行动推进落实,探索适应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治理路径。

1.把握阶段变化和发展转型的规划逻辑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两个转向”,即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城市更新规划要主动应对城市发展动能转换、人口结构与群众需求变化,通过存量空间规划设计和政策创新设计,充分考虑不同人群多元需求,提供相应城市空间供给,生成一批能够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的好项目,创新城市新功能、新业态、新场景的营建,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

2.城市更新专项规划要面向实施

城市更新专项规划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空间规划,而是面向实施的行动规划。要用好城市体检成果,在空间上精准识别安全韧性等底线问题和能够提升城市功能与品质的存量资源。要前瞻思考、系统谋划近期重点,围绕“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这一综合目标实现,细化落实中办、国办《意见》中八大任务要求,因地制宜通过老旧小区改造和完整社区建设、老旧厂房和低效楼宇等既有建筑的改造利用、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建设等重大工程,培育创新生态、完善公共服务、提升安全性能。同时,要建立系统盘整、动态调整的项目库,通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将专项规划的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转化生成为更新项目进行落地。要结合城市存量发展的资源与特点,制定规划管理、土地供应、产权归集、建设审批、财政金融等适应形势发展、适配更新路径的政策工具包。

3.强化片区策划的实施统筹作用

避免单个项目的点状、碎片化更新导致城市公共空间和服务设施配套难以保障、无法满足片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目标的问题。依据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加强片区整体策划设计引导,明确更新模式和实施路径,推动片区在项目实施、功能完善、产业升级、资金平衡等方面统筹协调,以及公共空间与公共服务设施的整体配置,实现资源有效整合和投资收益平衡,提高更新实施的整体性和可行性。片区策划要明确统筹主体和实施主体,协调各专业领域,实现策规建运一体。要优化空间资源配置,强化区域配套,完善片区公共服务设施,保障公共空间和公共利益,强调与城市整体的功能融合。要布局创新创业空间,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创新创业活力场景,有效推动城市低效土地再开发,推动各类产业园区、老旧厂区及低效商业商务楼宇改造升级。要创新投融资模式,统筹资金收益,将开发逻辑转变为运营逻辑,制定引入社会资本的规则和政策,根据实施中遇到的难点堵点问题,提出合理化政策建议,创新财政金融政策工具,破解资金困局,实现可持续的更新。

4.精心设计项目实施方案

项目是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核心牵引,要通过实施方案的精心设计,保证不同类型城市更新项目的有效落地实施。居住类更新项目,要适应人口和需求结构变化,高度关注“一老一小”和青年发展,满足群众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产业类更新,要推进土地混合开发利用、用途合理转换,破除产业、居住、商业等功能分隔模式,探索多元化、低成本的土地供应方式,精心塑造创新生态和创新产业场景。历史文化类更新,要加强城市风貌规划设计管控,保护好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融入百姓现代生活,推动实现特色发展,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公共设施类更新,既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等“硬件”改造,也要提高城市风险防控机制和应急响应系统等“软件”建设,主动、系统地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此外,实施方案不仅要回答改什么的问题,还要明确谁来改、怎么改,要明确项目实施主体和运营主体,形成规划、建设、治理、运营、维护全流程实施方案,并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居民等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治理机制,切实提升项目可实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