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正文

尹稚:在激荡变化的时代 城市规划的坚守与转变

2025-07-24 09:21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作者:尹稚

导读

7月14日-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了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并部署了城市工作7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为深入学习贯彻本次会议精神,特别邀请专家学者撰写一系列笔谈文章,共同探讨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以飨读者。以下为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监事长、清华大学城市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尹稚的思考。

1753150219537345.png

尹  稚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监事长、清华大学城市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近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用“二个转向”和“五个转变”宣告了我国城镇化快速增长期和城市发展大规模扩张期的结束。结合近几年中国所面对的国际发展环境变化引发的挑战,和国内经济增长趋缓,化债风险尤在所引发的规划行业的不景气,以及由此波及的相关专业招生困难都使行业从业者和学科建设者有更多的思考,在此谈几点个人看法。

城市规划学科和城市规划行业所要面对的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没变,仍然是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二十大以来一以贯之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在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长,由此而言城市规划的事业基础没变,基本需求没变,但要求我们从高品质需求、多元化需求、高性价比需求等更多的视角和更细致的颗粒度去研究需求本身的变化。从以人为本的角度看,针对我们的服务对象“人群画像”从无到有是进步,但比较传统的、一般化的性别分类、收入分类、教育和劳动技能分类和粗糙的城乡分类,已不足以支撑需求研究的细分,对人群进行更为多元精细的行为特征、需求特征细分己十分必要;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频率也在上升,传统上一个模式(pattern)够用几十年、十几年的情况不会再有,规划不仅是方案,连观察研究都进入一个需要高动态维护与更新的时代,好在技术进步给了我们新的手段。需求研究透了,以人为本,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才能做深做实。

我们是咨询服务业的供给方,也要应对市场变化做有效的供给侧改革,快速发展和大规模扩张曾带给行业和学科很多市场舒适区和成就黄金期,随着这个时代的终结,不少传统市场必然面临萎缩甚至消失,但如何围绕主要矛盾的解决,直面城乡规划、建设、运营、维护中的热点、痛点、堵点、难点去开展工作,创造更大的市场价值,仍是行业和学科发展能赢得社会尊重,获取更多社会资源的关键所在。初心不变,痴心不改,迎难而上的团队仍然会赢得市场的认可。表征上看,这是个热点不断、变化加速的社会,从本质上看还是聚焦人从哪里来,钱怎么筹,地怎么供,繁荣何以持久,建成环境如何演进迭代这些本行业的核心问题的回答在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伴随对城市发展复杂性规律的认知深化,市场边界在扩大,产品和服务的细分项不断产生,对产品和服务供给的精准性、及时性和可持续维护性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求方为痛点付费的基本市场规则是持续存在的。

技术变化引发了最多的行业前途争议,组织形态变革也带来了一轮更多的改换门庭的混乱。建议同行们读读《灵魂经营》这本书,当年摄影面对胶片和数码之争时,柯达消失了(没死,但没价值了),富士重生了,壮大了。富士的成功不是技术路线选择对了那么简单。一是它坚定地认为影像文化不会消亡,对人类社会有重要价值,要以文化价值定品牌,从最根本的需求出发保品牌,坚守富士胶片的影像价值。胶片和数码都是传承影像文化的工具而已。二是它处理技术和市场变化的四条应对路径很有借鉴价值。

以现有技术改良巩固传统市场,向组织形态变革,也就是公司治理创新要效率和稳定收益;

开发新技术投入传统现有市场,争取时段性溢价优势,从暂时领先走向持续迭代的不断取胜;

以现有技术跨界投入新兴市场,遵循自有的、有优势的底层工具理性优势去介入新的应用场景;

创新技术去开拓新市场(创新技术也会创造新生活)。

富士二次创业的成功是认识到单一技术、单一组织形态能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少,信息和未来技术时代不会带来更多的保密性技术强项的技术垄断优势,应更看重的是它所带来的交流和资源链接优势,以及由此带来的解决问题的效率提升,面对未来去解决市场落地问题的核心是建立起需求应对,供给侧改革中与自身拥有资源和技术强项的联系,而不是孤立的技术炫耀。所以更加注重统筹协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不仅是对城市工作的要求,也是对我们自身行业和学科变革的要求。

完善城市规划体系可以在七大重点任务中去找出路,一个既能引领发展又能守住底线,能应对建设、运营、治理、维护和更新的国家规划体系改革刚刚开始,这场变革没有回头路可走,但不是在部门权力纠结中做文章,城市规划的应时而变有不少大文章可以做。例如:

城市发展中财富增值逻辑如何与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相融合,这仍是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的刚需;

如何化解城市空间生产中结构性的不平等,改善政府、市场、社会关系形态中的张力,实现人民城市的共策、共建、共治和空间权益的公平共享;

如何应对伴随现代化而来的流动性造成的群体空间分异和社会排斥,构建更加宜居的和谐社会;

如何化解信息化引发的非传统城市危机和社会矛盾激化创新城市治理等等。

城市规划的路一定会越走越宽阔,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路也会越走越实在。坚守的是不变的目标,拥有的是持久的热爱,艰辛的是市场的开拓,收获的是向公共政策转型的成功,支撑的是城市工作更宽广的视角,达成的是城市治理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