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7月14日-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了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并部署了城市工作7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为深入学习贯彻本次会议精神,特别邀请专家学者撰写一系列笔谈文章,共同探讨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以飨读者。以下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中国城乡建设与文化传承研究院的思考。
作者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中国城乡建设与文化传承研究院
近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深刻擘画并辩证指引了中国城市发展道路,系统诠释了“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这一新时代重大命题。会议提出以“人民城市”为根本理念,以“内涵式发展”为核心主线,推动城市工作从过去注重“速度与规模”的增量扩张,向全面追求“质量与效益”的存量提质转变,并指出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这一重要任务,对建设中国特色城市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感是城市内涵式发展不能忽略的一个视角,文脉赓续是城市内涵式发展不能丢失的一份坚守,要“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这一重要论断,为建设现代文明城市提供了根本指引。纵观中国历史,城市是“寄心”之所,规划乃“立心”之业。城市规划建设必须扎根于数千年文化根脉,以代代相承的历史观洞察发展之道,立足中华文明,守护城市精神内核,让中国精神充盈现代城市,建设彰显中国气派、中国风范的崇德向善之城,开创城市发展新气象。
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既是对中华优秀城市文化精神的继承与创新,也是深入贯彻落实“两个结合”重要论述的生动实践。这一理念深深根植于中华文化所孕育的优秀城市规划传统,中国自古以“首善”论城,强调城市承载文化理想、施行道德化育的核心价值,追求其对人文精神的滋养。诚如民国学者陈善同所言:“顾建设者,形式也,形式必有精神贯注其中,而后效用乃出”,城市规划建设需“进求之于精神之地”,这是城市真正的“贵”处。当代建设崇德向善之城,正是对这一优秀传统的发扬光大,它要求城市发展从侧重物质增长转向精神涵育与物质进步的协调统一,致力于将城市打造为涵养公民德行、引领社会风尚、构筑精神家园的“首善之区”。这不仅是城市建设价值的回归,更是探索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
传承中国城市人文规划的优秀传统,构建现代城市文化空间体系,是支撑内涵式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内涵式发展要求将城市视为文化涵养之地,既要保护历史遗产,更需系统性建构城市文化空间。在数千年的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人文规划传统,强调规划不仅是塑造物质环境,更是“立心”的事业,要注重将无形的文化精神熔铸于具象空间,通过规划不同类型、规模与形态的文化空间,构建系统且富有地方特色的体系。在“存量提质”的新阶段,城市工作者应传承弘扬这一传统,构建满足精神引领、文化涵养、保护传承及生活需求的空间载体,保护特色、提升品质、延续文脉,使城市日益成为凝聚人、教化人、陶冶人的理想境地,最终迈向崇德向善的目标。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自主知识体系,为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城市提供源头活水和坚实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紧迫性与重大意义,中国现代化城市离不开中国城市规划自主知识体系的支撑。城市是民族文化与情感记忆的载体,文化精神是其魅力关键。会议指出需深刻把握转型发展的历史观,推动城市实现“五大转变、一个优化、六个建设”。中国城市历史源远流长,蕴藏着国人对以人为本、集约高效、特色发展、社会治理、统筹协调等的基本认知和价值追求。“古今之世殊,古今之人心不殊”,中国的营城实践既承载着国人的理想,也镌刻着累代积累的优秀人居智慧,这对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建设弥足珍贵。值此转型期,城市工作者尤需“保持足够的历史耐心”“久久为功”,用心探寻传统智慧中的规划根脉及其坚守的文化理想与价值追求,着力推动优秀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深化中国本土城市规划学术体系研究,加快构建中国城市规划自主知识体系。
此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国城市发展正式迈入文明传承与创新并重的新征程。把握历史观、建设崇德向善之城,这不仅是城市工作思路的升级迭代,更蕴含着发展观与治理哲学的深刻变革。在大会精神指引下,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必须要深深植根于数千年的历史根脉,每一位城市工作者都应自觉肩负起传承城市规划传统的时代使命,努力构建具有中国根基和特色的城市规划自主知识体系,为建设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筑牢文化根基!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