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会客厅 > 正文

原汁原味才能留得住乡愁

2015-05-12 09:32 来源:文汇报 作者:吴跃龙 赵征南

阮仪三 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

如何在发展中守护城乡遗产?专家认为旅游只是文物一小部分功能 原汁原味才能留得住乡愁

“现在很多人过于重视古建筑的景观意义,而忽视了建筑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建筑中体现的人与人的亲情关系。不能一看到古建筑就想着发展旅游,还要想想如何传承建筑的灵魂。”在日前举行的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平江路活动基地启动仪式上,阮仪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当下,各地要切记不能仅仅为了尽快恢复“乡愁”,就做一些急功近利、与原文物历史文化内涵不符的“保护”,绝不能随意添加“假古董”。

古城墙开发莫忘留“净土”

近日,一项由河南大学某教授主持,接受政府专项资金支持的课题再次引起“保护与开发”的热议,课题名为《开封古城墙“空中花园”式立体景观构建及环城墙旅游休闲带建设研究》。该教授认为,可借鉴古巴比伦“空中花园”及梁思成提出的北京古城墙“空中花园”思路,游客以及市民可以在城墙上旅游、休闲饮食、娱乐等,部分空间还可以栽上一些花草,营造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花园”。

据了解,周长14.4公里的开封古城墙,是中国现存的、仅次于南京古城墙的第二大古代城垣建筑,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城墙破损严重,沿城墙搭建起招租经营的棚屋也对城墙墙体和景观造成严重影响,亟待修缮和整治。目前,“空中花园”规划还未成为修缮最终方案。

“现在都在探索古建筑如何在现代生活中发挥作用,做到永续保护。说旅游一定会破坏文物,这是不对的,关键还在于管理。”阮仪三说,“但城墙在历史中的意义在于军事防御,如果只把它当成景观,人们拿着咖啡走在城墙上,谁还会记得城墙原本的意义。所以,即便要建‘花园’,也一定要留下一段原汁原味的古城墙。同时,像过去为了旅游在城墙区兴建假古董的事情,再也不能发生了。”

城市规划要力促人情回归

“跟我国其他地区相比,长三角古建筑留存较多,再加上老百姓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视,长三角城乡遗产的保护状态还是不错的。从单个城市上看,苏州做得较好,无锡、绍兴后来居上,”不过,阮仪三指出,目前长三角地区城乡遗产的保护存在的一个误区是急功近利。“个别领导为了在任期内完成‘任务’,有些十年才能完成的保护项目,压缩到一年完成,古建筑的木结构传统工艺没有被学习利用,反而用了很多钢筋混凝土等现代工艺,甚至造假古董,从质量上来说是不及格的。”他说。

阮仪三认为,“古为今用”,不仅仅是将老祖宗留下景观用作旅游,关键还在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外形和内涵。但在我国古建筑的宣传中,大多数只是将其当做旅游点看待,而忽视了其中的文化内涵。

从古代住房来看,全国各地尽管有各种各样的建筑样式,包括北京的四合院、福建的土楼、云南的三坊一照壁、上海的石库门……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合院式。而合院式住宅中天井、正厅等区域的设计处处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理念:敬天地、拜祖先;阖家团聚、和睦相亲;长幼有序、内外有别。“这里面所蕴含的亲情氛围正是当代所缺失的,如果在古代的居住状态,乡亲不分贫富,大家一起互帮互助,两天没见谁家孩子就该敲门问了。”阮仪三认为,居住形态的变化是导致人情淡漠的重要原因。

“现在的房子讲究个人空间的舒适,有科学合理的经济原则,却忽略了人与人的关系。”阮仪三说,未来的城市规划要力促这种人情回归。

留住“乡愁”拒绝仿古做作

无论北方四合院组成的胡同、还是南方的街巷,都在当代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中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其中蕴含的道德礼仪逐渐消失。“未来的城乡发展,要改变对于城市景观的陈旧认识,要珍视今天尚存的历史遗产,切不能再盲目乱拆。特别是江南水乡,建筑最能体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阮仪三说。

随着“乡愁”概念的提出,阮仪三也对这个名词进行了思考。他认为,“乡愁”包含着祖祖辈辈留下的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关系,而这些关系又凭借着古建筑的风光、场景而存在,所以一定要把过去和现在人们的生活场景保存好。但场景必须是原生的,“乡愁”不是现代喧嚣的旅游地,它绝不是“蒙骗”外人观赏的肤浅风景,不是生造臆想,不应进行仿古做作的粗俗干预,假古董不可能勾起人们的情思。

阮仪三认为,保护必须有人,要努力发展守护城乡遗产的民间力量。这其中,首先对自己所处的城市要了解,之后才会热爱,才愿意去保护。除此之外,还要研究保护成片民居建筑所缺失的法规政策;要有持续稳定的资金保障;规划方法与手段也要创新。“包括产权等古宅保护中的困难,都应设法解决。”他说。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古城墙的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