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学会声音 > 正文

我国城乡特色危机与规划应对

2018-02-28 11:30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导读

2017年11月18日-20日,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在东莞举行,集中探讨了当前城市规划工作中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会后,各论坛承办方根据专家报告及讨论成果形成了一系列政策建议。为此,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微“中国城市规划”推出“政策建议”专栏,陆续推出系列文章,集中传递专家声音,助力城乡规划建设。

本期“政策建议”依据“学术对话十一”:城乡特色危机与规划应对”讨论成果形成,指出了城乡特色危机的4个方面的表征,提出了5个方面的应对措施。

在前工业化时期,不同地区的建筑地域特色鲜明,和方言一样“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建筑师和建造工匠大都来自当地,熟悉地方文化符号和建造技艺,建筑材料也大多出自当地,因而建筑和大地之间、建筑相互之间有着难以言表的和谐与统一。

但是在全球化进程中,伴随着资本的全球流动,信息、价值观、设计师、建筑材料、承包商,同样在全球流动传播,不同地区之间的建筑变得日益相似,而高层建筑、大尺度公共建筑综合体等不断涌现,彻底改变了传统城市的尺度和肌理。在相当程度上,城市面貌、建筑文化的同质化和均一化已成为全球化的伴生物,“特色危机”(Identity Crisis )因而成为了一个全球具有普遍意义的命题。

从国际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我国已进入城镇化发展的中后期。这一时期的城镇化,日益呈现出发展速度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发展方式从外延式增长转向规模扩展和质量提升并重、发展动力从单纯依靠工业化转向产业更加多元和特色化等阶段性特点。

伴随着城镇化发展方式的转型,推动城乡空间品质提升和特色发展、增加城市宜居性已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工作内容。需要指出,我国城乡特色有着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和阶段性特征,需要因地、因时而异,不可盲目照搬,城乡规划工作者必须深刻理解城乡特色危机产生的根源,深入了解特色塑造的文化性和在地性,探讨保护、彰显、塑造城乡特色的规划应对策略与方法。

一、我国城乡特色危机的表征

在近三十年来快速工业化、城镇化的影响下,我国城乡特色在快速消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有些城市的建筑一味模仿抄袭西方风格,过度重视引进国际元素,盲目追求“世界第一”、“亚洲之最”。表面华丽气派但缺乏人文含量的城市,显露出来的往往是对自身文化的不自信。与此相反,不少城市以发扬传统文化为借口,建设毫无美感的“奇特”建筑,影响了城市整体景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2016年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提到“不要搞奇奇怪怪的建筑”,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对这一现象的共同认识。

(2)近年来,我国各地都在大力发展旅游业,随之涌现了大量古镇,但纵观各地古镇在建筑上是千篇一律,无地方特色;在文化上是风格雷同,无具体主题。满眼都是高大牌楼,仿古庭院,再加各种质次价高的小商品和仿佛“连锁化”的“风味小吃”。游客在各个古镇都无法得到独特的体验。

(3)中华文化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形成了十分丰厚的文化遗产,但当前传统文化、技艺面临无人传承的局面。虽然近年来我国对于民间传统手工艺传承不断提高重视程度,尤其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格外关注,但年轻人普遍对传统手工艺“不感冒”的现状仍未得到有效缓解。

(4)城乡生态环境特色在发展的洪流中也快速消失。由于规划建设理念、管理等问题,不少城市传统的水网被不断破坏,变为“死水”的城市河湖逐渐变为黑臭水体。同时,粗放、过度的矿物开采不仅破坏了山体原有的形态,同时也可能对周边河流产生污染,破坏了自然山水风貌。

二、国内外已有实践探索

随着人们对地域特色认知的不断深入,对地域特色的研究和实践探索逐步由文化认知拓展至生态保护、经济转型、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许多欧洲国家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实践探索,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经验:

(1)注重城乡景观魅力保护与彰显。德国建立了国家、联邦各州、地方多层面的城镇规划许可、建筑设计管控导则和精细化乡村更新法则,以保护、延续城镇传统肌理、历史遗存和传统风俗,使得德国在快速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不仅保存了城乡自身独特的文化和风土人情,更成为高品质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

(2)注重生态和文化网络构建与串联。英国把绿色生态网络通道作为城市重要的绿色基础设施进行系统打造,很好地保护了国家重要的生态资源和景观,同时通过城乡规划引导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完善,有机串联了国家公园、自然风景优美地、历史人文景点和历史城镇,在区域尺度上构建了连续、完整的开放空间体系,形成了集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功能于一体的绿色和文化网络架构。

(3)注重带动特色产业联动发展。瑞士将优良的山水资源、历史遗存视作旅游业发展的灵魂,通过优美的大地景观与特色城镇景观联动营建,使其成为瑞士旅游业不可或缺的旅游品牌,并带动了制造业、酒店业和餐饮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均开始探索应对城乡特色危机的相关实践。在编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通过研究地域空间自然要素和文化要素分布,探索分析全国不同地区的“魅力指数”,提出将我国“自然与文化资源富集、城镇与乡村特色发展、面向休闲消费需求,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广域旅游休闲地区”设定为“魅力景观区”,并提出要依托交通廊道构建文化发展走廊,以引导特色城镇化的有序发展。

2013年,为了应对发展定位、阶段的调整变化,杭州发布了《“美丽杭州”建设实施纲要》,通过科学布局、有序开发,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着力建设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的“美丽杭州”,努力建成美丽中国先行区。2016年,宁夏借开展省级空间规划(多规合一)改革试点的契机,组织编制了省域的风貌规划,希望借风貌规划打造全域景区,助力宁夏全域旅游。

2017年,为实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提出“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的殷切希望,江苏从塑造大地景观、彰显历史文化、保护生态基底、建设美好人居、凸显空间特色角度出发,编制了《江苏省城乡空间特色战略规划》,希望通过该规划的引导推动和全省上下的未来持续努力,将江苏城乡空间打造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先行区、彰显中华文化自信和“中国梦”诗意人居篇章的“江苏特色表达”。

三、城乡特色危机的规划应对

1.强化对“城乡特色”的内涵认识

关于城市特色的探讨,需要建立在更为广义的“城市特色”内涵认知基础上。从广义角度来看,城乡特色既包含大众熟知的自然、文化特色、特色空间,也应该包含特色活动。因为本身要融入城市空间里头的活动。同样的城市空间,注入不同的活动,产生不同时间的城市空间特色彰显是不一样的。以深圳市为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厂房建筑特别多,但缺少传统历史建筑。但深圳通过保育区的政策,对许多工业厂房进行必要的改造,引入新的创新、创意的业态和活动,就形成了当前属于深圳的“城市特色”。

此外,在当前新的发展时期,不能总是纠结在狭义的城市特色,需要关注到利用特色打造有活力的城市系统。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已进入新的社会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表明,我国未来城乡建设需要更加关注“品质提升”。因此,未来城乡特色的内涵更应该从山水景观区、历史街区等以往的“特色面”向转变到与人民群众生活有关系的“特色点”打造拓展。

2.注重历史文化与当代创新的协调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有这样灵魂的城市,就是有特色的城市。我们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轨迹,这个成长轨迹就像树木慢慢长出来的年轮,把这个成长中的年轮发掘、整理并加以保护就是彰显特色的重要手段。

以重庆为例,该市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基础上又编了一个城市风貌保护规划,对重庆市成长的历史阶段进行了盘点,对现在各个历史阶段还留存下来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了盘点,然后做了一个衔接。在此基础上,现代城乡需要利用现在的材料和技术服务于当代的生活,创造出属于当代的特色建筑。通过每一个时代的建筑时期,都应该在城市里面留下那个时代的辉煌篇章。

3.以系统化思维塑造各层次特色

城乡特色的塑造需要以系统化思维加以推进,具体到规划而言就是需要关注不同空间尺度的差异化需求。当前,很多城市在城市特色打造工作过程中过于强调统一和秩序,忽略了空间尺度的概念。在全世界的尺度范围,没有多样性就没有特色,因为大尺度的是多样的。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地方是不一样的,所以才会有各自的特色。但是在一个社区层面,更多强调的就是特色打造需要相应的协同。

充分利用城市设计手段,尤其是具有战略导向的总体城市设计,推动城市空间艺术基因的回归。过去我们较为关注中观和微观层面的城市设计,在当今高度城市化地区城市与环境图底关系倒置的情况下,研究生态空间的合理预留和城市结构形态的控制已经是当务之急,特色规划也不仅是空间,还涉及经济、社会等方面。

4.引入社会主体参与特色塑造工作

以往城乡建设大多为“自上而下”的外部干预模式,缺少对居民个体诉求和能动力的关注。在当前城乡发展新时期下,个体诉求追求品质和个性化,对城乡特色塑造而言需要转变以往的建设模式。

以特色乡村建设为例,规划过程的实质是引导村民积极参与的过程,要通过细致入微的工作打动村民、引导村民,共同营造乡村特色环境,规划师与村民在其中的角色均不可或缺。除了居民个体以外,城乡特色塑造仍需要关注到民间社会团体的作用。

国外有非常多的民间组织,构成了城乡基层强大的参与力量,积极参与到城市、社区的建设过程。综合,各地在塑造城乡特色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非政府力量,制定合理的参与机制来保障参与的可能性、可行性和合理性。

5.形成城乡特色作为竞争力的规划理念

在全球化的时代,城乡特色就是城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这里所讲的特色,不仅仅是自然地域特色,也不仅仅是把历史文化就变成了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而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更需要关注的是文化自信,甚至于把这种文化自信转化为更深层次的城市发展体制和质量的竞争。这才是城乡特色向综合竞争力的转化,必须转化成今天的体制和制度的竞争力。也就是说,要把一个城市、乡村的特色提升到城乡发展的精神层面,进而链接到我们今天的城市治理和创新这样的领域。

来源: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供稿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古城墙的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