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欲拨“霾”见日 中国城市必先低碳转型

2014-10-20 10:06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赵海娟

低碳转型都有哪些招

我国城市低碳转型必要而紧迫,那么,应该从何入手全面推进转型呢?

对此,李迅认为,首先要提升城市产业结构,要从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要做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工作。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研究员周宏春对此观点表示赞同。他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与低碳转型相对应的是产业结构调整,要发展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单位GDP所消耗的煤炭能源要有所降低,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传统的产业结构要分解,要提高技术含量。“需要注意的是,高尖端的制造业还是我们发展的基础,光靠发展服务业也是不现实的,但我们可以用智能化和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他说。

对于中国城市转型,Robert Vale教授则建议多去研究如何建设低层数、高密度型的低碳建筑去发展城市。他说,这样的城市同时要具备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如果相关的研究成果证明了这样的城市发展模式可以解决较大密度的居住要求,我们可以进一步依此模式去建设几个实验性的社区,通过实践找出其优势和劣势。

“当前在中国的许多大城市,对私人汽车的使用已经清楚地证明了并未给人们的出行带来方便和快速,每个城市都因为机车的泛滥出现了拥堵和延迟现象,所以我们需要更多地去关注使用高舒适度的公共交通、小排量的电动汽车、自行车等工具,它们才是真正有效且低碳的出行模式。” Robert Vale教授认为,过去的那种修建更多广阔马路吸引更多私人汽车的中国城市发展模式需要彻底转变,政府应该鼓励发展小街区和慢性系统的城市建设模式。在建筑方面,需要发展更多的以多层低碳建筑为主体的混合功能型街区。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环境经济与管理系教授宋国君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城市低碳转型,首先需要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将其细化到城市生产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此外,对于减排,他建议,对于固定源,比如工厂,可以学习国外,通过颁发排污许可证的方法来进行管理;对于移动源,比如车辆运行等,要多提倡发展公共交通以及自行车和电动车的使用。

随着雾霾在城市的肆虐,对于城市低碳转型必要性的认识愈发趋同,但转型并非易事,实际操作起来的难度不可小看。

“生产方式、产业结构以及政府对地方的政绩考评办法和中央财政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引导资金等因素影响着国家低碳发展的进程。”中际国润(北京)低碳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英杰近日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未来,保障政策、考核机制、资金支持等方面将成为中国城市低碳转型的重中之重。

四年前,陈英杰与国际国内低碳专家以及有志于低碳经济的人士一起创建了一家专门为地方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减碳方案的公司。这几年来,他和他的团队深入很多城市进行实地调研和碳排查,为多个城市拟定减碳方案。结合其工作经历,陈英杰告诉本报记者,提高城市决策者对低碳发展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的认识是首要问题;其次,要把对城市政府领导的低碳发展考核落到实处,并保障国家财政资金的引导支持。“有了这两个方面的基础,中国的低碳时代才能真正到来,才能真正完成中国政府对国际社会的减碳承诺。”他说。

此外,陈英杰还提出,从城市低碳发展的技术层面看,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城市基础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问题,这是一个城市低碳发展的最基本要素;同时,在信息和数据的收集过程中,发现节能减碳的成功经验,并根据国家和地方发改委的政策提出与之相对应的节能减排行动计划也相当重要;另外,相应的保障措施、考核办法、资金支持也是低碳发展的有力保证。

 

2/2<12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古城墙的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