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杭侃代表:要“保护第一”,也要让文物“活起来”

2024-03-05 14:41 来源:中青报·中青网 作者:记者 尹希宁

3月5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首场“代表通道”上,全国人大代表、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再次提到了“保护第一”。

他提到,文物保护工作要坚持保护第一,加大科技力度,在保护、研究、展示和利用方面持续发力,做好文化遗产代际之间的传承,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untitled.png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首场“代表通道”上,全国人大代表、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接受采访。直播截图

“‘保护第一’这句话不仅仅是口头强调的。”杭侃在“代表通道”上讲了一个关于安全帽的故事:他与同事进入文物保护工地时都要求必须佩戴安全帽,但到了云冈石窟39窟顶层时,又把安全帽取下来了。“风化层有点像酥饼一层一层的,有些地方你看着好像它就要掉下来,让人十分心疼。在这种情况下工作,我们把安全帽取下来,采取半蹲的姿势,生怕戴着安全帽,万一不小心碰到了,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

“考古工作不到田野就不叫考古,所以我一直在一线。”1982年,杭侃就踏入了考古的大门,用他的话说,在一线能够“接触到很多基层的问题,而且是各种各样的问题”。

2022年7月22日,全国文物工作会议召开。杭侃清楚地记得,在那次会议中提到的文物工作的工作方针,从原来的16个字,变成了22个字,“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

他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解释,工作方针从底层逻辑上有了变化,把文物看作文化遗产资源,并且能够从尘封的资源实现真正的活化利用。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杭侃所在的山西代表团30名代表,与四川代表团31名代表、云南代表团、河北代表团31名代表分别提出了《关于修订文物保护法的议案》,将问题摆到了台面上:文物保护资金不足、基层执法困难、地方政府发展经济和保护文物的矛盾突出等等。这意味着,《文物保护法》需要与时俱进地修订和完善了。

2023年12月,教科文卫委向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作了关于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主席团交付审议的代表提出的议案审议结果的报告。教科文卫委负责审议的4件修改文物保护法的议案已列入立法规划、计划,代表的相关意见建议在修法工作中得到吸收采纳。

文物保护法最早于1982年11月19日通过并施行。40多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文物工作的实际,历经5次修正和1次修订。

在代表们的密集发声下,教科文卫委通过与代表面对面沟通交流、视频会议、微信、电话等多种方式听取意见,主任委员率队先后赴山西、云南进行调研,积极推进修法进程。

与此同时,杭侃已经开始思考“下一步的事儿”。

在给学生上课的过程中,杭侃会时不时地在课程计划之外讲到文物保护的法律和条例。一次课上,杭侃讲到目前我国文物管理涉及的部门,有同学对他说,收获特别大,“终于知道文物到底是谁管的了”。杭侃意识到,学生对文物保护的关注度还需要提高。

而要打通从文物保护到“活起来”的链条,仅仅提高科班学生的关注度还不够。

成为全国人大代表前,杭侃在不必接触大众的实验室里待过,在面向公众的博物馆干过,还曾“不务正业”地拍摄了10集有关三峡大坝截流的纪录片。

在他看来,在实验室里文物修得好是一件事儿,面向大众展示又是一件事儿。杭侃曾经组织过一门有关考古纪录片拍摄的选修课,让学考古的学生扛机器拍片子。他记得,“这门课一开了之后教室里面全部都是人,但问题是讲的人少了。”有的纪录片导演会拍但缺少授课经验,而考古科班出身学生没接触过纪录片拍摄。

杭侃认为,在当下谈论文物保护,不仅仅要讨论狭义上的文物,更要讨论大文物。在大文物领域,纳入考古、古建筑、艺术等跨学科的知识和人才,共同推动文物“活起来”。

国家文物局2022年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新增备案博物馆382家,全国博物馆总数达6565家,排名全球前列。面对这样的发展形式,杭侃提到,在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资金投入、公众文化素质提升等方面都要发力。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杭侃重点关注文化遗产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他希望,能够为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转化利用提供更多的人才和学术支撑,真正贯通文物保护到文物“活起来”的链条。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古城墙的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