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从打通“断头路”看南昌城市进化

2024-07-18 09:30 来源:当代江西

前不久,随着南昌市青云谱区三家店街道火电小区规划拆迁区域最后一栋民居顺利拆除,广州路下穿京九铁路隧道工程房屋征迁工作宣告收官。

这个项目规模不大,涉及拆迁仅380余户,但对整个青云谱区的老百姓来说却非比寻常,不仅意味着一个在规划图纸上尘封了十多年的民生项目终于等来了曙光,也预示着青云谱区乃至整个昌南片区的区域交通都为之一新。

这是南昌三年来打通“断头路”、畅通“微循环”的一个缩影。连点成线、连线成网的背后,一张承载着民生期盼和发展支撑的城市道路交通网络,已跃然纸上。

实际上,广州路下穿京九铁路隧道工程只是一段2.5公里长的连接路段,在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中是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色”。但是就是这一小截路段,长期以来却是青云谱人的心头之痛。

摊开青云谱区道路交通图,京九铁路南北向将该区一分为二,穿过青云谱城区的广州路行至井冈山大道戛然而止,与不远处的象湖隧道隔着铁路相望。

因为这一段“缺口”,人们从青云谱区到红谷滩区、朝阳新城方向不得不绕行井冈山大道、南昌大道等路段。“这既造成了群众出行的不便,也加剧了道路的拥堵。”青云谱区副区长聂洪明说。

长期以来,由于铁路带来的地理分割,青云谱区东西走向道路资源十分有限,全区仅有南昌大道、洪城路两条横向主干道,还分别位于区域南北边缘。作为贯通中心城区的“主动脉”,广州路的畅通显得尤为迫切。

翻开近年来该区道路交通发展史,这条通道的意义不言自明。2015年5月,象湖隧道正式建成通车,象湖的地理阻隔在陆路上被贯通;2023年12月,紧邻青云谱区的南昌东站正式开通运行,青云谱区迎来了又一个人流中枢。而贯通这两地的交通要道,正是“断头”多年的广州路。

其实早在2012年,南昌市规划部门就公布了《南昌市干线路网规划》,彼时这个隧道工程就已经列入其中。但是此后,该规划无奈尘封长达十余年之久。

为什么会这样?聂洪明回忆,由于铁路的阻隔,工程须下穿隧道并横穿江铃汽车总装车间,碍于厂区生产经营需要、当时的技术条件以及庞大的资金缺口,项目就这样被搁置下来。

随着南昌强力推进工厂“退城进郊”“退城进园”,占地1400多亩的江铃汽车厂开始陆续外迁。与此同时,南昌着手集中处理该路段积累多年的各类疑难杂症。2023年12月,这场被期盼了11年之久的民生工程终于按下了“启动键”。

此后,一场阳光征迁和下穿铁路隧道工程随之展开。可以预见,随着广州路与象湖隧道、九州大街的全线贯通,青云谱区干线路网将迎来“关键一环”,这将为整个昌南片区路网服务和区域发展带来新的干线支撑。

纵观任何一座现代化都市的发展轨迹,交通都是“先行官”。打通“断头路”,畅通的不仅是城市开放路、进化路,更是群众的连心路、致富路。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维度观察。

从舒筋活络到宜居宜行。梁思成先生曾说:“城市是一门科学,它像人体一样有经络、脉搏、肌理。”如果说钢筋水泥建筑是城市的肌体,那么一条条道路就是城市的经络和毛细血管。断一条路,就阻碍一方百姓出行,增加一片交通压力,无形中增加了城市的运行成本。

城市肌体健康与道路交通网络息息相关。无论是着眼于方便群众出行、缓解交通压力,还是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打通“断头路”都是城市迈向更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选择。

此番广州路“牵手”象湖隧道后,昌南片区群众到红谷滩区、朝阳新城通勤时间缩短15至30分钟,惠及万千群众的出行。居民出行提速的背后,反映的是城市发展的提质。

从空间更新到效率进化。从现代城市规划发展视野看,城市更新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由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而存量提质的一个基本支点就是路网依托。城市路网越通畅,时空距离就越短,功能协同和人员流动就越高效,这是优化城市功能结构,释放城市空间的基本逻辑。

南昌着眼于升级路网能级,规划建设“十纵十横十联”骨干路网体系,就是要疏通城市脉络,提升整体通行能力和协作效率。当越来越多的“毛细血管”接入“主动脉”,一张循环通畅的交通网络越织越密,不仅强化内部板块之间功能互补,赋予城市更大的流动性,也使得城市空间结构更为清晰,这也是一座城市的自我进化之路。

从要素互通到圈际协作。宏观经济领域有句话说“流通创造财富”,某种程度上,城市发展也是这样。对城市来说,资源要素高效流通是活力源泉,尤其是要进一步推动南昌都市圈破壁互融,实现“圈”内城市产业互补、资源互通、价值链耦合,离不开一张发达的区域交通网络。

无论是南昌“十桥同架”、地铁迎来“线网时代”,还是“一环十二射”高速公路网的加速形成,无不传递出南昌“东进、南延、西拓、北融、中兴”的铿锵足音。交通兴则城市兴,南昌入选国家2024年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试点城市,南昌文旅强势“出圈”,海量人流助推南昌跻身新晋网红城市,背后都是通达的交通网络下要素聚集的结果。

路网的背后是流通、是开放、是发展。此番广州路“上新”,是南昌破局城市交通路网的一个注脚,从中我们能窥见一座奋进之城的情怀与进取。

彰显以人为本的价值立场。衣食住行,民之大事。在人口集中的都市里,出行效率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出行体验和生活质量。交通好不好,关乎民生福祉,牵动着万千人的心。每一条“断头路”的背后,都交织着复杂的历史与现实矛盾。打通这些“断头路”,既是民之所盼,也反映了施政者知难而进、以人为本的情怀。

群众的“出行小事”是施政者的“头等大事”。南昌连续两年将“打通断头路”攻坚专项行动列入年度10件民生实事,2022年至今打通“断头路”85条,用行动回应市民的关切。这一件件民生事实的背后,正是城市对人本价值的坚守和对“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的具体诠释。

展现秀外慧中的品质之城。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说:“对于一座城市,你所喜欢的不在于它有多少奇景,而在于它对你提的问题所给予的答复。”提升人的居住体验,是贯穿城市发展的一条价值主线,解决好市民“提的问题”,客观上在拉升城市的功能品质。

道路交通是城市形象的名片。过去,交通拥堵问题是困扰南昌城市发展的顽疾之一,随着路网布局的持续优化和交通网络的日益完善,南昌正式取消机动车尾号限行。数据显示,取消限行后南昌交通拥堵指数不升反降,道路通行能力明显改善,这既是城市治理能力提升的结果,也是城市功能品质向好的直接证明。

积蓄省会城市辐射带动力。交通一体化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先导。长期以来,区域交通网络衔接不畅、核心城市辐射带动力不强一直是制约南昌都市圈破局的短板。城市要发展,交通先兴旺。畅通交通血管、拉响交通引擎,关系到资源要素的流通效率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活力。

打通要素流通壁垒,离不开物理空间上的互联互通。路上少一个断点,路网就多一份畅通。随着南昌与都市圈内主要节点城市之间的快速通达,“1小时都市圈”正打破地域分割,加快“圈”内城市抱团整合迈向一体化发展。以“交通破壁”推动“要素破壁”,以交通结构升级带动区域空间结构的优化,最终打通的是南昌都市圈的“任督二脉”。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古城墙的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