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学术研讨会二十三:区域共享的城市立体交通

2024-09-26 13:45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导读

9月7-9日,202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在合肥召开。2024年9月9日上午,由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和合肥市市政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承办的学术研讨会“区域共享的城市立体交通”邀请了多位行业内专家学者,聚焦综合立体交通、城市空中交通、低空运输、数据驱动现代化城市交通等热点话题,从海、陆、空三层面展开深入讨论,为构建高效融合,绿色智慧的未来城市交通碰撞智慧、建言献策。

0.png

与会嘉宾与工作人员合影

2024年9月9日上午,由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城建设计集团)承办的202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学术研讨会——“区域共享的城市立体交通”在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圆满举行。本次学术研讨会由学会地下空间规划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蒋应红女士主持。与会的发言嘉宾有: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轨道交通所唐怀海主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用航空与飞行学院副院长张洪海教授,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安健总工程师,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规划交通院任晓栋院长,上海海事大学物流研究中心副主任梁承姬教授,安徽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城建设计集团合肥市政院张乾坤总经理,以及约六十多位听众莅临本次研讨会。

开场介绍

1.png

主持人:蒋应  学会地下空间规划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教授级高工

蒋应红董事长主持会议并致辞。城市交通作为城市发展的血脉,随着“综合立体交通”、“低空经济”、“碳达峰碳中和”等战略的实施,正迈向“高效融合,绿色智慧”新纪元。本次大会邀请了来自上海、深圳、南京等多地的专家,在数字科技和低空经济的背景下,探讨城市立体交通的优化、整合及未来的挑战。城建设计集团作为全国知名的综合设计集团,未来将继续与高校、企业携手,共同探讨未来立体交通的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为未来城市综合立体交通系统的融合、共享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学术报告

唐怀海:多层次轨道交通发展趋势及“十五五”时期发展重点

2.png

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轨道交通所所长、高级工程师

截至2023年底,中国城镇化率达到66.2%,人均GDP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城镇化经历了起步、快速发展和增速放缓三个阶段。未来,城镇化率预计稳定增长,政策推动潜力地区城镇化和都市圈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政策逐步完善,规模世界第一,但面临成本高、客流不足等问题。轨道交通发展正逐步转向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阶段,未来应该注重规划科学性和建设时机合理性。中国已批准14个都市圈发展规划,规模约3万平方公里,具有跨地域特色。都市圈旨在推动中心城市与外围地区一体化发展,非单纯通勤圈,而是产业、市场和生活品质的统一。都市圈轨道服务应根据发展阶段提供多样化服务,如高铁、市郊列车或新建市郊铁路。都市圈轨道强调多网融合,包括功能兼容、出行衔接和服务多元化,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满足多样化出行需求。未来,城市轨道交通发展需考虑城市差异,优化网络提速提质,控制投资和成本,推动多元融合。

张洪海:低空经济发展与城市空中交通体系的建设

3.png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用航空与飞行学院副院长,教授

城市空中交通是综合立体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涵盖末端无人机物流、空中载人出行和应急运输等领域。低空经济,即在0至3000米空域内有人机与无人机的混合运行,已正式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其发展势头迅猛,未来潜力巨大。城市空中交通不仅关乎新型载具的研发与制造,还将对城市空间布局产生深远影响,优化城市结构。同时为应对低空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一系列挑战,包括确保运行安全、提升运输效率、实现绿色低碳以及制定相应的法规标准等问题,应尽快实施空地协同策略,建立城市空中交通运营服务中心,建立数字低空空管服务云平台,以实现更高效、更智能的交通管理。各界应进行跨领域合作,共同推动低空经济的健康发展,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构建一个万亿级规模的低空经济产业体系,引领全球低空交通的未来。

安健:迈向数据驱动的现代城市交通治理

4.png

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专业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

未来的交通将是一个高度集成现代科技的复合体系,需要原始创新和核心技术突破。国家支持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和车路一体化低空经济,旨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建立与当前阶段相适配的新质生产力是建设交通强国的必由之路。数据驱动已形成成熟的技术环境,未来交通设施将更加功能复合,交通工具将充分共享,交通空间将从地面地下拓展到低空。这将使城市能用更少的土地承载更多功能,用更少的设施形成更高的通行能力。城市交通治理体系需要适应空天地海水一体化的复杂巨系统,以新设施、新政策、新技术和新主体为支撑。未来交通规划应更贴合需求,解决实际问题,并利用数字化技术。同时,政府应推动业务流程再造,向行业专家型、及时响应型、专业选择性和利益调和型转变。据驱动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制度和行动安排问题,应创造新的岗位,完善配套制度,确保投入产出效率,为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任晓栋:低空运输在城市立体交通中的应用和展望

5.png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规划交通院院长、高工

尽管上海已形成完善的立体交通网络,但仍面临道路拥堵、极端通行占比增加和物流成本高等问题。为此,交通工具、交通需求、服务模式及治理方式必将面临重要变革。低空交通具有高频次、高密度的空域使用特点,且起降设施成本较低,将成为城市共同交通体系的一部分,并将开拓出万亿级市场潜力。随着低空交通的发展,将形成初期响应需求、中期创新拓展、远期成熟发展等三个阶段,并根据预测2040年全球低空经济产业总产值将达一万亿美元,中国占四分之一。在物流方面,低空交通能显著提高末端配送效率,尤其在急难险贵物品运输上展现优势。低空交通在城际和城市内的应用场景,如定制化的、高效的商务出行,低空消费、体验式文旅出行,保税物流、快速低空运输等,并提出相应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议。未来低空交通将与城市高架、高速公路空间结合,形成新的交通模式,并全面融入综合交通系统,提供一体化的立体交通服务。

梁承姬:港城联动的立体集装箱集疏运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

6.png

上海海事大学物流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集装箱运输在立体交通中具有关键作用,集装箱运输占货运量的70-80%,对城市发展和港口物流至关重要。随着集装箱船的不断大型化,港口设施和物流方式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以适应高效率和大容量的需求,中国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在全球排名中占据显著位置,反映了物流量的大幅增长。港口自动化和数字化的广泛应用,提高了装卸效率和安全性。然而港口集疏运系统正面临港口环境污染、土地资源紧张等挑战,为应对现状产生的问题,目前上海等地已在自动化港口、无人车运营的专用通道、以及地下集装箱物流系统进行初步探索。其中地下物流系统在技术上已成熟,且对于减少环境污染、优化土地利用和降低能耗方面具有突出优势,有助于港口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并在现场播放了装卸和AGV远程操作的视频,展示了自动化技术在集装箱物流中的应用。

张乾坤:合肥市快速路网骨架系统

7.png

城建设计集团合肥市政院总经理、教授级高工,安徽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合肥市自2008年以来,经过16年的建设,快速路网已日趋完善,通车总里程达到2807公里,为城市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贡献。合肥市正处于快速人口导入阶段,城市框架的拉伸需要快速路网的完善来支撑。快速路网的建设使得城市从小变大,同时也通过提高交通效率让大城市变“小”。合肥市城市路网格局从环设的格局向方格网格局转化,新的快速路网规划正逐步修正现状问题。以北二环西延工程为例,项目团队充分考虑大坝安全、饮用水源保护、生态红线以及国家湿地公园等关键控制因素,经过广泛研究和论证,南线方案因其在保障大坝安全的同时,能够有效地连接新的合肥西站并提升服务功能,而被选为最终方案。在实施阶段,为确保大坝穿越的安全性和保护现有西二环桥梁桩基,项目团队采取了一系列创新的安全措施,包括精确的施工技术和严格的工程管理,以确保施工过程中大坝的稳定性和桥梁的安全。此外,通过与水利部门的紧密合作,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确保施工后的大坝沉降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议题讨论

讨论主题如何使低空交通无缝融入城市及城际交通体系?

对此,鉴于低空交通融入城市交通体系的复杂性,安健总工程师给出了深入见解,并提出了三个关键因素:

一是设施融合。低空起降设施和气象监测系统需要与城市现有的交通基础设施相融合,而不是作为孤立的存在。这种融合的建设方式,能够在不占用过多独立用地的前提下,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二是经济技术比价。任何新兴业态若要具有生命力,必须是在特定阶段内,一定群体可负担得起的。如果低空交通最终被证明是昂贵的,那么它可能会面临初期的快速增长后迅速衰退的风险,无法形成商业闭环,从而影响其可持续性。

三是公众接受度。鉴于低空交通涉及安全性、噪音和电磁辐射等公众关心的问题,要实现低空交通的普及,必须与公众达成共识,获得公众的广泛接受至关重要,并提倡建立一种机制,比如运营商向业主提供经济反哺,以促进低空交通设施的共享与合作。

会议总结

未来城市立体交通的基石在于综合规划与跨领域的协同发展。我们需要打破部门壁垒,实现交通、规划、环保、能源等多部门的紧密合作,共同绘制出科学合理的立体交通蓝图,确保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无缝衔接与高效运转。以此次学术研讨会为契机,群策群力,共同推进未来城市立体交通系统的高质量发展。

供稿单位: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合肥市市政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本文根据现场报告整理,已经专家审核。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古城墙的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