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报告 | 靳东晓:传统村落保护传承的思考

2024-10-16 14:36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导读

9月8-9日,202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之专题会议二“和美乡村,规划创新”在合肥成功召开。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靳东晓在会上作题为《传统村落保护传承的思考》的特邀主题报告。

1.png

靳东晓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

#1  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基本情况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到,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是中华文明的五个重要特征。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守护中华农耕文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做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初心使命。

2012年,住建部联合4个部委开展了传统村落调查工作,强调了三方面内容:一是传统建筑风貌的完整性,二是选址和格局保持传统特色,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可见12年前传统村落保护更多的是关注物质空间和非遗保护。

2.png

图1 2012年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各省分布情况(作者自绘)

2022住建部发布了做好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调查推荐工作的通知,除强调物质空间和非遗之外,着重加强了对文化与人的关注。如提出“历史文化积淀较为深厚”、“村落活态保护基础要好”,明确要求“常住村民不低于户籍村民的30%”。随着城镇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农村空心化越来越严重或逐渐衰落,这是城镇化发展的规律,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也将成为必然,但是作为传承中华农耕文明的传统村落不能消亡,因此需要我们采取一系列措施避免出现传统村落空心化扩大的局面,这也是“守护中华农耕文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对传统村落保护的必然要求。

目前,经过六批次调查认定,全国将有重要保护价值的8155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并实施挂牌保护。

3.png

图2 历批次中国传统村落数量统计(作者自绘)

4.png

图3 各省市中国传统村落数量统计(作者自绘)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国家累计投入约200亿元对中国传统村落进行保护。中央财政支持分为两个阶段。2014年到2019年,国家将大约4350个中国传统村落列入了中央财政支持范围,每个村落给予300万资金。2020年以来,进入了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阶段。2020年国家评选通过了10个集中连片示范市,每个示范市给予1.5亿资金支持;2022、2023、2024合计将110个县列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平均每个县给予5000万财政支持。此外各省都予以了一定资金配套,还有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

从传统村落集中连片示范市县在各省的分布情况来看,传统村落数量比较多的云南、山西、安徽、湖北、湖南、四川等省份,集中连片示范的市和县也相对更多。

5.png

图4 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市县统计(作者自绘)

住建部村镇建设司一级巡视员董红梅于2023年6月在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上的讲话和2024年8月在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对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成就进行了总结。一是国家在10个示范市州、110个县投入了大量资金开展保护工作,保护了8155个中国传统村落、5068个省级传统村落、55.6万栋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传承发展了5965项省级及以上非遗,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内容和价值最丰富、保护最完整、活态传承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守住了中华农耕文明的“根”与“魂”。二是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不仅保护了物质空间,还实现了村民居住条件的改善,在8155个中国传统村落中,100%的村民实现了住房安全有保障,96%的村落实现了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处理,69%的农户日常可使用热水淋浴,66%的农户用上了水冲厕所,44%的农户用上了燃气。三是随着居住条件的改善和生活设施的便利化现代化,逐步出现了原住民留村、新乡贤回村、新村民进村的良好态势,传统村落正在焕发出勃勃生机。

#2 传统村落保护工作认知的三个阶段

2.1 第一阶段

我把对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认知划分为了前后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关注物质空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保护为先、利用为基、传承为本”为原则,做好包括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的空间保护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2.1.1物质空间的保护

中国传统人居美学讲究风水,风水思想将天文学、地理学、建筑学、人体科学、园林学、心理学等融为一体,本质上是关于和谐人居环境的理论。保护传统村落不仅要关注传统村落的房子,还要关注传统村落所处的生态、自然、地理环境,这是从宏观层面关注传统村落保护。

6.png

图5 传统村落山水环境(图片源自网络)

在山西晋东南地区,有一类出于防御目的的城堡型传统村落。从传统村落分类来讲,这是一种重要的类型,我们要加强其山水环境的保护。

7.png

图6 山西晋东南砥洎城(图片来自《中华遗产》 2020年第9期)

从中观层面来看,保护传统建筑是做好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最主要的工作。但其中更为重要的是保护建筑背后所隐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传统的合院建筑中,更多的是传承了中华民族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儒家思想。

8.png

图7 中国传统合院(图片来自《中国国家地理》)

从微观层面来看,“勾心斗角”“拐弯抹角”“歪门邪道”是在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里经常会看到的一种建设方式,也体现了中华民族谦卑、礼让的美德。

9.png

图8 “拐弯抹角”“歪门邪道”的建设方式(作者自拍)

再如山西省平定县巨城镇西岭村(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村民利用当地耐火材料厂废弃的耐火管做成花盆,整个村落布满了鲜花,形成了非常宜人的村落环境。

10.png

图9 山西省平定县巨城镇西岭村(作者自拍)

传统村落保护的基本原则是“保护为先、利用为基、传承为本”。首先是要做好建筑的保护工作,否则会非常不安全,但做好了保护而没有人居住,也不具备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2.1.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习总书记指出“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随着明代“屯军戍边”,明代军人把“抬汪公”民俗活动从安徽带到了贵州,使得这个横跨2000公里的非遗得以在安徽徽州和贵州安顺传承延绵600余年,形象地阐释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11.png

图10徽州、安顺横跨2000公里、延绵600余年的非遗“抬汪公”(图片来自网络)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博物馆里展陈的内容,也不应仅仅是非遗传承人表演的活动,它更应该成为村里老百姓日常的文体活动。在湖北恩施州舍米湖村,村民在每天下午固定时间集体跳摆手舞,这是非遗日常化的典型案例。

12.png

图11湖北恩施州舍米湖村“摆手舞”(作者自拍)

2017年12月28号,习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对于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意义做了精准、全面的阐释,“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从中国特色的农事节气,到大道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从各具特色的宅院村落,到巧夺天工的农业景观;从乡土气息的节庆活动,到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从耕读传家、父慈子孝的祖传家训,到邻里守望、诚信重礼的乡风民俗,等等,都是中华文化的鲜明标签,都承载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

国务院于2006起公布了五批共1557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中35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文旅部还在全国设立了17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7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全面加强了对非遗的保护。

2.2 第二阶段

在物质空间与非遗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关注文化与人,更加重视传统村落及其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区域文化价值的挖掘,同时通过加强生活的舒适性、便利性建设及发展适宜产业留住原住民、吸引新村民,实现“留住乡亲,护住乡土,记住乡愁”目标,并以“村民主体、政府引导、社会助力”模式,促进乡村共建共治共享。

2.2.1 文化价值的挖掘

在这一阶段,传统村落及其集中连片区域文化价值的挖掘更加被重视。中规院在《西藏山南市乃东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规划》中梳理了当地五大文化特征,结合村民需求,提出五大保护利用行动,共计163个项目,统筹国家支持资金、政府其他部门资金及社会资本用于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

13.png

图12《西藏山南市乃东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规划》(中规院)

2.2.2 加强对原住民、新村民的吸引

传统村落保护、传统文化传承的关键是人。安徽歙县深渡镇阳产村、山西省盂县梁家寨大汖村等传统村落“空心化”非常严重。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很重要,但没有人的传统村落不是我们保护传统村落的初心。“留住乡亲”是做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

福建宁德市屏南县采取一系列措施较好地解决了传统村落中“空心化”的问题,其中最著名的是“三引三创”工作,“三引”就是指“引进高人、引来新人、引回亲人”。村内居住人口最高峰时1400多人,2017年低谷时不到200人,通过“用艺术唤醒乡土、用创意激活乡村”“三引三创”等工作,现在村内居住着700多人,包括100多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到村内创业的外来人口,还有500多外出务工返乡创业人员。这一工作得到了住建部的全面推广,也被各大媒体宣传报道。

为了把人留在乡村,需要加强卫生厕所、洗澡等设施建设,不断改善传统村落中居住条件和生活设施的便利化现代化。传统村落保护要“留住乡亲,护住乡土,记住乡愁”,这里的“乡愁”是原住民的乡愁,不是城里人的诗和远方。

2.2.3 “村民主体、政府引导、社会助力”工作模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段德罡教授团队在西安市长安区抱龙村的乡村振兴实践中,动员村里老百姓共同建造形成了村落的“图腾”,体现了本次规划年会“共建共治共享”的主题。

14.png

图13 西安抱龙村案例(段德罡教授团队)

在传统村落保护过程中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注重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从项目选址立项到规划设计再到工程施工,每一个环节都充分听取群众意见,让村民自我决策、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在青海省黄南州同仁市曲库乎乡江龙农业村,村里老百姓把停车场、小广场,基础设施建设线路等自己想做的事画在图上。通过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不仅改善了农民生活、传承了农耕文明,还加强了基层社会治理的能力、提高了治理水平。

15.png

图14 青海江龙农业村案例(作者自拍)

传统村落保护12年来,逐步总结形成了“村民主体、政府引导、社会助力”的工作模式。农房修缮的主体应该是农民,在传统村落的建筑修缮中,也不应仅仅依靠政府投资,当然,村民按照规划和传统风貌要求进行房屋修缮增加的部分投入可以用国家财政资金予以奖补。中规院在《西藏山南市乃东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规划》中提出了明确的奖补条件和奖补标准,解决了之前“政府干、群众看”“大包大揽”的问题,体现出“共建共治共享”理念。

2.3 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进一步整合各类遗产保护,研究传统村落与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灌溉工程遗产、地质遗产等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从“山水林田湖村”生态系统的高度加强各类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

2.3.1 农业文化遗产

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也要加强承载农耕文明的农业生产方式的保护,尤其是保护其中的佼佼者——农业文化遗产。在《西藏左贡县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规划》中总结了该县五个方面的价值,其中我们注意到该地区拥有与垂直分异相适应的农耕模式,是彰显其经济价值多样性的重要内容。

16.png

图15《西藏左贡县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规划》(中规院)

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璀璨的农耕文明,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责任”。我国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赓续至今的文明古国,也是世界上农业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农业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在与自然长期协同发展中创造出来、赖以生存并流传至今的农业复合系统,对中华民族的生存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中华农耕文化基因。自2012年以来,农业农村部分7批认定了189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其中22项入选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17.png

图16 我国部分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图片来自网络)

保护传统村落,不仅要保护物质空间与非遗,还要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及其所依存的生态环境。云南景迈山古茶林是全国第一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2023年9月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遗产区包含了5片规模宏大的古茶林、分布其中的9个传统村落以及古茶林之间的3片分隔防护林。作为重要遗产要素的传统村寨包括4个傣族、5个布朗族村寨,缓冲区内还包括了1个水傣、1个佤族、3个哈尼族村寨。从“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到“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对象更加整体、保护的措施更加系统、保护的要求更高,形成了“农业文化遗产+生态环境+非遗+人+传统村落”的整体保护体系。

2.3.2灌溉工程遗产

今年9月3日我国再添4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至此我国已有38项(全球177项),成为灌溉工程遗产类型最丰富、分布最广泛、灌溉效益最突出的国家。陕西汉阴凤堰梯田作为其中之一,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山水林田湖村”人居环境。

几千年来灌溉工程一直是我国农业文明开展的根基支撑,也是中华民族生存之本。沿用成百上千年的灌溉工程遗产所承载的治水哲学已成为中华文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传统哲学观的象征。“北有都江堰,南有木兰陂”,福建莆田木兰陂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灌溉工程之一,木兰陂的建设保障了20多万亩农田的旱涝保收,形成了全国独特的“烟火万家,荔枝十里”荔林水乡景观,形成了独特的圩田聚落、古厝、寺庙景观为主体的圩田聚落文化景观区。木兰陂于1988年1月成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9月列入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建议通过“陂田制度+圩田聚落+文化(耕种、宗族、游神)+民族融合”的系统保护,使木兰陂区域逐渐从“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积极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乃至“世界文化遗产”。

20.png

21.png

图17莆田木兰陂(图片来自福州大学)

2.3.3地质遗产

在2024年8月25-31日召开的第37届国际地质学大会上,中国有3处地质遗产地入选第二批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100个地质遗产地名录。截至目前,我国已有10处地质遗产地入选该名录(全球200个)。其中今年入选的桂林喀斯特地区面积巨大,不仅有山有水,还有大量的传统村落。保护地质遗产,同样也要保护整体环境、保护传统村落以及其中的人。

法国2021年通过的《感官遗产法》给我们以更大启发,所有来自于乡村的声音和气味均会受到保护,真正保障农村的自然及传统风貌。尊重自然,就要尊重当地的生活方式。

#3  小    结

8月初,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做出重要指示“要以此次申遗成功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切实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也提到要“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

因此,要不断提炼传统村落的传统营建理念、智慧和方法,不断总结中华民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因密码,不断加强各类遗产的整体系统保护,同时把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紧密结合起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加强各类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城市规划师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供稿单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分会

图文整理:吕小溪,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本文根据现场报告整理,已经专家审阅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古城墙的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