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盘活“空心村”别变成驱逐农民

2015-05-07 11:02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胡印斌

当前正处于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而农村大量闲置、废弃的宅基地一直处于沉睡状态。来自山东省委农工办的信息显示,山东全省8.6万个自然村中,呈现“空心化”的占20%至30%。中国科学院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经综合测算与评估,通过退出与盘活机制,全国“空心村”土地综合整治潜力可达1.14亿亩。(《经济参考报》5月5日)

不只山东,国内很多地方都存在类似村落破败的情形。青壮年农民进城打工,村子里留守的大多是年迈的老人与不谙世事的儿童,体现在住宅上,不仅新建民宅越来越少,以前的老屋也日趋破败。几乎所有与回乡有关的文字,都对这种破败印象深刻。有顺口溜这样写道:破房子、烂院子,门口坐着个瞎老婆子。语虽不敬,却也反映了部分实情。

当很多论者每每沉浸于村落文化凋零的无奈时,农村闲置、废弃宅基地的去留,也引来诸多关心。确实,在用地指标趋紧而耕地红线不能突破的语境下,如何整治并盘活农村宅基地,也该提上议事日程了。缓解建设用地紧张固然是一个动因,而通过整治,让乡村呈现出更鲜亮、更有烟火气息的面貌,则是迫在眉睫的议题。

这样一个过程,其实也是一种城镇化。在节约土地的原则下,应该让农民的生活环境变得更好一点,让农村的面貌得到极大提升。毕竟,乡土中国不可能一朝消失,农民也不可能全部进城讨生活。只是,在盘活“空心村”的过程中,一定要警惕只拿走农民宅基地却无视农民生存发展的苗头。

与新型城镇化的原则一样,农村的面貌提升、宅基地整治也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土地不仅意味着资本与财富,更是人的生存载体。盘活“空心村”的核心在于“活”,而“盘”只是手段与方式而已。

其一,整治、盘活农村宅基地之前,应做好村庄规划。即首先要安排好农民的去处,既方便其生活,也便于其从事正常的生产经营。改善居住条件是一方面,更关键的是要充分考虑到农民本身也是生产经营者。以往山东很多地方被曝赶农民上楼,就是一个深刻教训。在小农生产依然存在的情况下,急急忙忙让农民上楼,并不现实。

其二,拿走农民的宅基地,还应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不得滥用行政强力。眼下,很多地方政府往往有着整齐划一的行政偏好,表现在施政手法上就是“一刀切”,将一些农村整体搬迁,以腾笼换鸟。不能不说,这样的做法是在驱逐农民。

即便一些农民有上楼集中居住的意愿,也应该分类甄别,考虑到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而不能搞“一刀切”。一些实际脱离了农业生产的农户,不妨上楼,而相当一部分农民,至少在现阶段,还很难彻底离开农业生产,也就很难搞一些居民小区,把他们都“圈”起来。

其实,很多时候基层政府并非没有改善农民生活环境的意愿。只不过,这种意愿往往在政绩压力下,在高附加值的土地收益面前,被扭曲被异化了。于是,良好的政策设计,每每演变为对农民利益的掠夺。

宅基地是农民最后的落脚之所。很多农民工之所以还能在城里居住并工作,乃是因为家乡还有一处老宅可以遮挡风雨,这块屋顶既是现实中的客观存在,更是心理上的退守底线。若是宅基地都被轻松拿走,亿万农民工又该如何面对现代化、城市化的双重挤压?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古城墙的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