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胡洁:利用城市绿地蓄排雨水,而不是简单地一排了事

2015-07-24 09:55 来源: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导读:在未来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当中,风景园林规划将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北京清华同衡规划研究院副院长胡洁认为要有一个系统健康的思想来对待城市发展,要强调风景园林和规划部门的合作,而不是切割,要给风景园林规划话语权,这样才能创造宜居空间。

目前来说,规划设计行业稍微有些冷淡,一方面是因为政策上的变化,另一方面是由于规划设计行业本身的业务划分也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比如说城市规划有总规、详规、建筑、风景园林几个板块;政府在布置任务时,不管是新区开发还是新城建设,都是先做总规。出发点是在经济产业布局策划的基础上,达到土地效益、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这是一个很明确的目的。所以先要有产业规划,然后有土地利用规划,把土地划块以后,再做路网布局,做完路网布局后,按照国家的规定,还有绿地系统规划、交通规划以及一些商业居住的布局规划。等这些规划都定下来以后,会出现一轮现在称之为城市设计的过程,确定高度、体量、容积率等指标制定,这就进入了详规和城市设计研究。

上述内容完成后,剩下一些绿地系统规划中布局的绿色地块,这才轮到风景园林专业把这些绿块做成小公园、绿地、休闲公园等等。虽然这些绿色地块符合规划的规范和标准,但是对于今天我们面临的发展形势、任务和环境压力来说,我认为这些是远远不够用的,而且规范对于绿色地块的使用也缺乏定义。举例来说,现在容积率是0.5的别墅区,按规范划分要有30%的绿色用地,而容积率是3的住宅区,也划分30%的绿地。在灾难期间,容积率是0.5的别墅区,人跑出来后绿地是够用的,但容积率是3的住宅区,居民跑出来那些绿地根本连插脚的地都没有。灾难发生时,人员从楼上疏散下来后在小区内找不到安全的地方,这是一种不合理的规定和规范。所以我们需要在小区之间、城市版块之间,商业、公共服务、居住之间,建立大片的绿地。

目前来说这些大片的绿地对城市安全有两大功能:一是透水,现在我们非常提倡海绵城市,因为水得有处去。二是保水,绿色植物的叶片能保持住水分,让水分慢慢地渗透和排出去。

在北京是最明显的,北京故宫西侧的三海是一片面积很大的皇家园林,再往北有奥林匹克公园,也有大片的绿地。在2012年“7·21”大水的时候,这两片地周围没有发生洪涝灾害。但北京建筑密度最高的,这十年来新建的朝阳区CBD和西城区的金融街,全部是硬化铺装的广场和道路,即使看到一点绿色,也是在停车场屋顶上做的植物,只有30~50cm的覆土,它承受不了水分。并且所有的建筑都是玻璃或花岗岩墙面,雨水打上后,没有地方能够保持住这些水分。

那所有的水到哪去了?下水道!而下水道管径并没有因为建筑密度的提高而增大,所以瞬时暴雨的时候,就会出现大量的积水。这样的积水有两个下游低点,通州亦庄和莲花桥,这里最容易淹水。实际上这两个地方在“7·21”遭受洪涝灾害的影响,也和这两片新区建起来的高密度建筑有关系。

如果考虑大系统,就应该在空间设计、城市设计、建筑布局和密度布局方面着手。高密度建筑区的周边就应该有大片的绿地,这样一是雨水有处去,有水面。比如奥林匹克公园设计的水面,有80cm到1m的涨落幅度,这样下雨的时候能够瞬时存水,变成一个雨洪蓄水池。而在三海--北海、中海、南海和故宫旁边的大量绿地和水面,也能积蓄很多雨水,这些雨水被保存到地表,渗透到土壤中,灌溉了植物,让我们的生态环境更加健康。而CBD和金融街的雨水都出去了,植物和土壤都得不到补水,此时这些水就变成灾难。

那是不是市政部门就要修更大的水管,尽快地将雨水排出去,这样才能减少灾难?实际上让这些水排出去,对北京来说又是一个损失,因为这些水如果回馈地下水,能够滋养土壤,对城市更健康。而用最快的速度把水排出去,因为地下水得不到补充,长远来说会让北京更加缺水。

所以我们要有一个系统健康的思想,来对待城市发展。而不是这个地方淹过水了,马上修一个更大的水管。我认为这是简单粗暴地对待环境问题,其实应该从根源上解决。

为了居民的安全、防灾避险,风景园林要做的就是科学地估计出一个城市,一个片区需要多少绿地来吸收这些雨水,这样才能使环境更加健康。所以它和城市建设、城市密度和规划是互动的。要强调风景园林和规划部门的合作,而不是切割,如果变成一个串联系统,将风景园林排在最后,使风景园林没有话语权,没法发出风景园林的声音,那即使我们知道该怎么做,也无法让人们听到我们。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古城墙的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