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治理“城市病”需要怎样的城市规划?

2015-09-20 20:14 来源:新华网 作者:记者韩洁、齐健、何燕燕

城市规模盲目扩张、城市建筑千篇一律、“马路拉链”随处可见、污染严重生活环境差……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不少地方出现的“城市病”令人担忧。

19日至21日在贵阳举行的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上,与会专家表示,很多“城市病”问题出在规划上,在“十三五”我国加快经济转型背景下,城市规划理念必须与时俱进,加快转型升级,让城市成为市民生活的幸福家园。

迈入“城市中国”:规划面临更多挑战

一个人口拥挤的小区每天早上会有14万人出行,如果一辆大巴车一次运送70人需要2000车次才能运完;某西部省会城市提出要建3个新区、5个新城,总面积是现有建成区面积的7.8倍……

年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郭仁忠列举的人口超大社区以及城市规模失控等“城市病”案例,直指当下存在的城市规划不科学、城市建设盲目“摊大饼”等弊病。

郭仁忠说,很多“城市病”的背后有城市规划不科学的问题,也有地方政府不尊重城市规划或城市规划缺位的问题,伴随城镇化的推进,城市规划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4.77%。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保军说,城市化率超过50%,意味着中国已经从“乡土中国”,经历若干年的“流动中国”过渡到“城市中国”,势必带来城市治理、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以及文化形态的根本变化,也给城市规划带来更多挑战。

“新形势下的城市规模必须适应城市发展模式的变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守英说,中国正在告别以土地为“发动机”的传统城市发展模式,这就需要改变那些过于追求经济发展、急功近利的城市规划思路,更强化规划对地方政府行为的规范与约束,引导地方政府从经济增长竞争转为提供公共服务的竞争。

适应绿色发展:城市规划要尊重自然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无疑是“十三五”城市发展的重头戏。

国务院参事、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仇保兴说,尊重自然生态、当地历史文化和普通居民利益,是对未来城乡规划的最高要求,如北京市最新修订的城市规划中,把绿地、山林都增列为水源涵养地保护起来。“只有底板是绿色的,城市才有绿色的可能。”

“对贵阳市城市规划而言,守住生态底线比任何事情都重要。”出席论坛的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陈刚说,虽然贵州省在经济发展上还处在全国31个省份排名的倒数位置,但贵州必须走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市的生态改善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双赢道路。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说,城市是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今后10到20年,中国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期,城镇新建与更新建设量巨大,城市规划必须回归“天人合一”,在城市规模和开发程度上都要调整,尊重自然规律,减少人为对自然环境的冲击和破坏。

城市回归社会:重塑城市文化

在很多与会专家看来,人选择留在城市,不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更希望能够“诗意地栖居”。他们呼吁,城市规划要拒绝“千城一面”,体现地方特色与传统文化。

对于新时期的城市规划,中山大学中国城市与地方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何艳玲提出,城市应回归社会,如教育、住房、养老、医疗政策必须回归到公共服务的本位,生活与闲暇必须成为城市重大公共议题并成为城市决策和城市规划的重要理念。

“因地制宜是城市规划的灵魂,城市建设要从崇尚‘大洋怪’转向突显地域文化特色。”杨保军说,当前我国仍处在城市型社会的初级阶段,城市规划的核心价值是如何使城市成为市民生活的幸福家园,成为人类文明的恒久载体,成为创新驱动的强大引擎。

石楠说,新时期的城市规划必须凸显以人为本,要从百姓的需求出发,让城市被每个市民所认同,成为每个市民的精神归属。

此外,与会专家表示,“十三五”期间除了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协调性,还应加强对规划落实的监督检查,做好不同规划间的统筹协调,确保依照一张总的规划蓝图一干到底,确保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古城墙的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