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听上去很美的“街区制”难点在哪儿?

2016-02-25 14:17 来源:人民网 作者:晓夕

一则关于不再封闭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的权威意见,引爆这两天的微博微信朋友圈——纳尼?真要唱着“小区大门常打开,敞开怀抱等你来”?小区居民想清静安全,单位大院要谨慎门禁,而城市公共空间的逼仄,则让学者们早就盯上了两者的开放所能释放的空间潜能,希望让城市拥堵已久的“毛细血管”通畅起来。

听上去很美的事,争议声浪却颇大。那么,“小区”、“大院”是否真会成为俱往矣的历史名词?

咱先捋一捋这事儿的来龙去脉。

这一内容出自近日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而这是时隔37年再度重启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配套文件。也就是说,当中横跨了一个漫长的改革时代,这代表着决策层综合了城市改革实践经验,规划缺失、随心所欲的城建教训,以及专家学者的前思后想和国际城市治理镜鉴等等,精心勾画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间中国城市发展的“路线图”。

除了打开小区大院的门禁和围墙,这份意见有更多深广丰富的内容,针对积重难返的城市发展难题还提出了种种破解之道:加强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推进两图合一;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实现中心城区公交站点500米内全覆盖;打造方便快捷生活圈、城市公园原则上要免费向居民开放;用5年左右,全面清查并处理违法建设,完成所有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到2020年,基本完成城镇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房改造,将垃圾回收利用率提高到35%以上……

这一切,都是向城市积弊动刀子,深孚民心啊有木有!

而广受关注的“街区制”的准确表述是:我国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

见招拆招,精准发力,其主旨显然正是不久前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所强调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政府要创新城市治理方式,特别是要注意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

中国城市交通的“肠梗阻”、“动脉栓塞”已是积重难返,而小区大院的门禁与围墙,则形成了一丛丛“毛细血管”的雍塞,不仅间接甚至直接导致了交通“血流”的不畅,也妨碍社区商业和文化设施的合理布局,人为划分社会阶层,影响社区正常和谐的人际交流。从城市建设理念来说,不设小区或大院,实行街区制,是国际上几乎所有发达国家的共识。

因此,新建住宅推广街区制,显然是正确的选择。争议的焦点在“已建成的小区”的“逐步打开”,让内部道路公共化。

很多人提出,按现有法律,业主拥有已建成小区设施的产权和处置权;重新开放,还会面临改变原有规划和设施设计的安全风险——从前城市规划缺失,小区大院林立已经成了业已挖成的“深坑”,细节上处置稍有不慎,就可能马失前蹄。

如何体现“以人民为中心”,如何推进“精细化管理”,这是衡量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标尺。城市管理必须科学,法治不可动摇,安全必须保障,和谐亦要达成。这一切,要理念先进,制度创新,也需要管理者具备同理心,关注居民诉求,体察群众呼声。妥善处理好规则、法理和人情及历史因素的平衡,这是城市治理经常面对的矛盾和冲突。顶层设计之后,需要的是大量细节处理的精准和智慧,而细节决定成败。

当然,对所有城市管理者来说,这都是一个极高的标准与自我要求,但也是社会治理精细化的具体实践。只要用“人”这个核心,串起城市管理的“创新”、“精细化”、“共建共享”等关键词,才能不避繁琐,不惧矛盾,将城市管理的实现过程,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

很多居民倒是提出一条“逐步”打开的分步方案:先大院、后小区;先政府、后居民。让政府部门带门开门破墙,为居民率先垂范。

嘿嘿,“大院”们,你说可好?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古城墙的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