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董战峰:美丽中国,必将为世界可持续发展做出新贡献

2016-03-06 11:06 来源:中国网 作者:董战峰

编者按:

“十三五”时期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经济体量第二大国,近年来中国在国际上已具有非常重要的角色地位,未来五年,中国将从更多方面发力,进一步提升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推动世界经济强劲、持久、平衡、包容增长,为世界做出更大贡献。中国网观点中国策划“十三五开局看中国与世界”专家述评,多角度阐释未来五年中国对世界将有的影响和贡献,深入描绘中国与世界的未来图景。

中国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理念与行动的坚定支持者和积极实践者,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过去十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比2005年下降29.9%和33.8%,四项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持续大幅下降,大江大河劣Ⅴ类断面比例大幅减少,酸雨面积已经恢复到上世纪90年代水平,这对于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全球第一发展中大国而言殊为不易。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在本质上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是一致的,是中国本土化的可持续发展话语体系,“十三五”时期,中国将坚定不移地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绿色低碳发展,致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必将为世界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一、“十三五”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处于历史性关键时期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十二五”时期经济总量已经跃居全球第二位,经济社会环境形势在发生深刻调整,进入工业化后期,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速下调、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转型的动力要素和机制在发生变化,一些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大的基础原材料产业有望步入峰值;如何在经济增长水平保持在合理区间的条件下,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促进绿色发展转型成为“十三五”改革最为优先解决的问题。

“十三五”时期,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改善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既有土壤重金属污染、黑臭水体等历史遗留问题,也有O3防控等新问题。中国环境问题的复杂性、严重性在全球前所未遇,区域大气氧化性、水体富营养化、江河源头生态平衡等很多环境问题已经处于临界状态,环境风险易发高发态势明显,新老问题交织,新旧压力叠加,应对难度及风险明显加大。同时,中国区域发展阶段参差不齐,如北京、上海已经进入后工业化阶段,有的地区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个别自治区仍处于工业化初期,多阶段、多领域、多类型问题长期累积叠加,环境质量短期全面达标客观上难以实现。此外,在国际上环境问题已超越了传统范畴,与国家政治、经济和安全等领域不断相互渗透,一体化和复杂化程度日益增强。“十三五”时期,中国既要应对国内外广泛关注的城市大气灰霾、重金属污染、水体污染、水质安全等问题,又要应对国际气候变化、环境履约、跨界大气、水体污染问题,协同治理、统筹解决的挑战正在加大。总体来看,“十三五”时期中国的环境保护将处于矛盾最为集中、妥善应对难度最大的时期,环境保护与发展方式转变、结构调整将处于战略相持阶段。

“十三五”时期也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生态环境是中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最大的短板。“十三五”时期是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窗口期,挑战与机遇并存,如何更有效地实现绿色转型发展是对中国政府发展智慧的重大考验。必须立足当前严峻现实,牢牢把握住战略性机遇,积极应对挑战,通过深化改革创新,加快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绿色、低碳发展切实实现绿色发展转型,统筹解决新老问题。

二、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积极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中国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重视力度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在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落地,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制度创新在不断完善。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的出台,环境保护督察、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制度试点推进工作正在加快推进,规划目标是到2020年,建立起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十三五”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聚焦于问题导向,通过制度创新引领建立生态环保的长效机制。中国政府大力推进主体功能区划和生态红线制度,将依据地方的生态环境承载力水平,探索建立差异化的空间管控制度,从战略布局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中国政府正在推进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这是中国环保管理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将进一步全面增强环境执法的统一性、权威性、有效性,督促地方政府守土有责,落实地方政府环保责任,打破地方环境保护主义坚冰,推进全面改善环境质量;推进建立科学规范的面向环境质量、以绩效为核心的考核制度,加快实现环境管理转型;加快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以环境审计制度为基础,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行政审计和离任审计;大力推进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建设,通过创新市场经济手段,建立环境信用体系和环境损害赔偿、生态环境补偿制度,推进绿色GDP2.0,着力建立绿色化的经济体系;高度重视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通过建立环保大数据平台,发挥微信新媒体等手段创新,积极推进建立行之有效的环境社会治理体系。

三、致力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与全球气候治理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中国的污染减排工作不仅是本国安全的需要,也是积极履行国际环境安全的责任,中国的环保事业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前四年,中国开展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四项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累计分别下降10.1%、9.8%、12.9%、8.6%,在2015年上半年已经全部完成国家“十二五”环保规划减排目标,总量减排工作超前、超额完成;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I-III类比例提高到63.2%,劣V类下降至9.2%,大江大河水质明显改善;中国新增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4800万吨,累计达1.75亿吨,已成为全球污水处理能力最大的国家之一;电厂煤耗已达世界先进水平,酸雨面积已恢复到上世纪90年代水平建成自然保护区2729个,总面积约占陆地国土面积14.8%,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全国已有16个省(区、市)开展生态省建设,1000多个市(县、区)开展生态市县建设,92个市、县(区)获得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命名,建成4596个生态乡镇,涌现了一批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先进典型。尽管中国的环保工作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但是与环境质量改善需求相比、与社会公众的殷切期待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十三五”时期,中国政府通过积极推进新《环境保护法》的贯彻落实,修订和编制《水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等环保单行法,强化环境执法和司法建设,严织环境法制体系,推进最严格的环境管理;积极推进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打好三大环保战役,全面推进中国的生态环保工作。

实施低碳发展战略不仅是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安全的客观需要,也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要求。2014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比2005年下降29.9%和33.8%。中国政府已制定并递交了《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确定了到2030年的自主行动目标,即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这向世界宣示了中国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目标与政策举措,充分展示了中国向绿色、低碳、气候适应型经济转型的决心。

中国积极参与并推进建立公平合理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中国政府已经将应对气候变化全面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战略。如过去30年来全球淘汰98%的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生产和使用,全球的臭氧空洞已经开始缩小,中国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颁布实施了《中国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国家方案》,制订了25个行业的淘汰行动计划,关闭相关淘汰物质生产线100多条,在上千家企业开展消耗臭氧层物质替代转换,累计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25万吨,占比发展中国家淘汰总量的一半以上。2015年10月,中国宣布建立规模为200亿元人民币的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用以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中国为全球气候治理再次作出实实在在的努力。“十三五”时期,应对气候变化,实施低碳发展,推进碳排放交易是中国政府重点推进的工作,中国的气候治理进程必然加快推进,也为全球气候变化应对作出积极的贡献。

四、大力推进环保产业发展,建立资源节约、绿色低碳的产业体系

联合国在总结全球绿色经济实践的基础上,指出环保产业是绿色经济发展的核心产业部门,不仅为生态环保工作提供根本性的保障,环保产业也通过渗透于其他行业部门,促进其他行业的绿色转型发展,提供绿色就业机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环保产业发展,将节能环保产业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升到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的地位。“十二五”期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已达到5万亿元,超过《“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提出的4.5万亿元发展目标。据国际能源署统计,全球可再生能源的成本降低了四分之三,而且主要是中国的贡献,积极推动了世界新能源产业发展,特别是中国在光伏产品的研发生产、消费以及风电、生物质能方面的成绩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十三五”时期中国当前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升级换挡关键期,提升发展质量、实现绿色发展是核心要义。《大气污染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及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等在陆续实施,这些均为环保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法规环境,环保产业发展机遇前所未有;由于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较低的能效水平,是导致严重环境空气质量问题的首因,中国政府认识到必须从调整能源结构,提升能效角度方面去下功夫,因此积极鼓励使用洁净煤,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大力使用风电、生物质能,提高机动车油品标准和排放标准等是中国必然的选项。

中国也在加强环保产业发展的基础能力建设,2015年完成了全国的环保产业专项调查;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支持下,中国也在开展环保产业统计试点,引进联合国推荐的EGSS统计框架标准,完善中国的环保产业统计制度,实现科学测量产业发展水平,更好地为环保产业发展的宏观决策制定提供依据。中国政府正在积极通过PPP、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绿色金融、税收补贴等利好政策促进环保产业发展。“十三五”时期随着国家将节能环保产业提升到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的地位,以及中国当前的环保阶段和环境形势对环保产业发展日益产生的巨大需求、社会的绿色消费意识的提升等,中国环保产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地历史机遇,如果中国环保产业规模将持续以15%至20%的速度增长,中国将有望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环保产业市场。尽管如此,中国环保产业发展还面临着制度环境不到位、投融资等激励机制不完善、市场不规范等一系列问题,需要在“十三五”时期统筹谋划解决,这样才能真正将环保产业打造为支柱型产业。

五、积极参与全球和区域环境治理,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

中国一直致力于推进去全球和区域环境治理,增进本国和他国以及全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中国积极履行环境国际公约,如中国积极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成立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自然保护区网络,陆地保护区的面积已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15.2%,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稳中有升。中国政府也一直治理于积极推动双边和多边环境合作,在过去的25年来,中国政府实施了双多边项目200余个,合作领域涉及环境联合监测预警,环保规划标准、环境政策法规、环境技术装备等领域,促进了区域双边、多边环境治理水平提升。中国目前正在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希望通过与沿线国构建利益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通过实现政策沟通,民心相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五通”),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使亚欧非各国联系更加紧密,其中加强生态环保合作,保障“一带一路”绿色化是战略实施的核心内容,这必将为世界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为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新的启示。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进程加速阶段,中国面临的许多挑战也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挑战,例如人口增长、快速城市化、气候变化、资源短缺以及生态系统退化等等。也因此,中国将自身建设生态文明的经验通过各种合作渠道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分享,也将为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新的启示,如中国近年来在防治荒漠化领域积累了宝贵的知识,这些实践经验可以与其他同样面临土地退化问题的国家分享。

(作者系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主任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王富海:现阶段如何做好城市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