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古城杭州:让“老街”延续城市“乡愁”

2016-04-18 10:04 来源:《中国建设报》 作者:里边 刘辉

千年古城,两朝古都,杭州这座千年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好这些历史文化街区,就是保护了有千年古都血脉的根与魂,同时也彰显了东方“生活品质之城”——美丽杭州独特的魅力。

杭州自2005年全面启动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历经十年探索创新,打造了一个个以文脉保护、民生改善与城市有机更新融合发展的历史文化街区“杭州范例”,让“老街”留下“乡愁”、延续城市文脉。

杭州历史街区保护的前世今生

在城市化进程中,保护与开发这对矛盾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冲撞。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与中国的其他城市一样,杭州这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也进入了“旧城改造”时代,当时的口号是“在本世纪末基本完成旧城改造”。

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拆老城、建新城”甚嚣尘上,陋街小巷变成了现代大道,摩登高楼取代了矮旧民房,现代建筑挤进了西湖风景区……收获了高楼大街、改善了居住条件的古城,也损坏了不少文化遗产和旧城格局、城市文脉。有识之士疾呼:“杭州越来越不像杭州了!”

站在城市发展“十字路口”,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究竟何去何从?是任由“建设性破坏”现象蔓延,还是妥善处理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让历史遗存在历史尘埃中重焕生机,成为决定城市发展方向标的一个历史性抉择。

“‘建设性破坏’,那是非常遗憾的一页。”杭州市规划局副局长刘晓东博士回忆这段时光,显现出无奈而痛心,愿望是好的,但方法出错了!诚然,任何事物的认识都有个过程。与全国其他城市比,杭州醒悟还是比较早的。

“明显的转折点是在1999年。”这年春,河坊街拓宽改造工程全面展开。到处是一个“拆”字,古街老店在推土机下不断消失……在社会的呼吁中,终于被紧急叫停。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院院长助理杨毅栋,与刘晓东同为当时的见证者。“那时状况,有点像‘刀下留人’。终于,拉走的材料被追回来,开始尝试抢救性保护……”这一事件,在社会上震动很大。

迈入新世纪,杭州开始从弯路中觉醒。决策层对“拆老城、建新城”开始了深刻反省,逐渐认识到:古城的风貌景观之独特价值,是任何新建筑所不能代替,名城保护和城市发展并不对立,完全可以有机地协调起来。缺乏城市保护规划,是付出惨痛代价的根由所在。

在经济转型与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杭州不走“大拆大建”的老路,审时度势作出了“保老城、建新城”和“两疏散、三集中”的重大战略决策。坚持“保护第一、考古先行、应保尽保、最小干预”原则,以点为基础、以线为纽带、以面为突破、以全城保护为目标,建立点线面结合全面保护的多层次、全方位、完善的保护体系;按照“尊重历史、挖掘文化、营造环境,追求特色”要求,着眼城市发展大局,遵循城市演变规律,制定保护规划,完善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注重合理利用,先后实施了历史文化街区(地段)、历史建筑、有价值老房子保护工程,大力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探索了“一栋建筑激活一个街区,一片街区复兴一个城市”的新模式,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保护与开发“双赢”的历史街区有机更新之路。

历史街区有机更新的“杭州范例”

就是这样,面对城市化的挑战,杭州城建人践行城市有机更新的理念,当好历史文化名城的“薪火传人”。通过多年实践,历史街区有机更新一个个“杭州范例”名至实归:小河直街、中山南路等多个项目数年间连续获得联合国“人居环境良好范例奖”、“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荣誉。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评价说,“杭州历史街区保护的有机更新模式,已取得具有典范意义的成功经验。”

规划先行,依法保护

历史街区保护,量大面广内容庞杂。首当其冲的便是规划。有了科学规划,即可“按图索骥”,遵照实施。2003年9月,《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面世,其意义具时代性。作为名城保护与建设的依据,一个重要的内容是,规定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保护,须遵循“保护历史的真实性,保持风貌的完整性,维护生活的延续性”原则,通过健全政策法规,用法规助力城市文脉保护。

“杭州的每个历史街区我都跑过。为了搞好古城的保护规划,我们规划人是没日没夜地加班,大街小巷到处跑,调查摸底,寻找宝贝,制订规划……”刘晓东谈起那些年艰苦的规划工作,仍然十分感慨。因为没有规划,保护无从谈起。

有了《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怎么保护?2004年11月,杭州市出台了《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办法》等配套政策。经过十年的实践并积累经验,《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于2013年3月经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批准,10月1日起施行。就这样,杭州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从“规划”到“办法”,最后上升为“法规”,真正做到有规可循,有法可依,开创了依规依法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新局面。

鼓励外迁,允许自保

想要对历史街区进行保护修缮,必须要征得居住在历史街区中原住居民的同意和配合。面对“自保还是外迁”问题,不同的居民家庭有着不同的需求。为化解历史街区内居民诉求多、意愿不一等问题,杭州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提出并施行了“鼓励外迁、允许自保”政策,允许街区居民自主挑选不同的安置方式。对于选择货币安置或低于原地段等级的外迁安置的住户,给予不超过原房屋评估价值15%的奖励;对于选择原地段回迁安置的住户,根据自身意愿和能力,既可委托保护机构统一修缮,也可按规划自行保护修缮,保障了居民的物权和自主权。

2006年小河直街在整体改造时,给原住民三个方案:原地回迁,就近异地安置,货币安置。小河直街最著名的餐饮“新腾飞”老板周小腾当时坚决选择“回归”,“当年改造针对原住民有三种方案,我就坚决要回迁,你看,现在多少好。”

有机更新,实现“双赢”

在推进历史街道与建筑有机更新过程中,杭州坚持一手抓道路更新,即以路带整治、带改造、带开发、带保护,推动城市更新;一手抓河道更新,即以河带整治、带改造、带开发、带保护,推动城市更新,从一条条道路、里巷、河道做起,把道路和“背街小巷”改善与危旧房改善、截污纳管、“平改坡”、旧小区整治、市区河道综合治理与保护开发等结合起来,形成了“以路带保”、“以湖带保”、“以河带保”、“以城带保”、“以厂带保”、“以街带保”、“以址带保”、“以开发带保护”,带动城市有机更新的城建发展新格局,从而使历史街区与建筑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彰显了城市特色,弘扬了城市美学,提升了城市形象。

实践证明,束之高阁式的保护并非最科学的方式,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践行有机更新理念,落实积极保护举措,对历史街区与建筑进行保护性开发,才能应对城市化带来的挑战,在保护与开发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和最大“公约数”,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实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与现代化大都市建设的“双赢”。著名古城保护专家阮仪三教授,去年11月在浙江临海谈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时脱口称赞:“杭州的历史街区保护做得好!”

让“老街”延续城市“乡愁”

杭州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主要有3类:民居街区、风景街区、商业街区。通过实施有机更新工程,杭州历史街区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实现了“恢复城市记忆、复兴历史街区、交融中西文化、促进国际旅游”的目标,使之成为老年人追忆历史、青年人体验时尚、外国人感受中国、中国人品味世界的窗口。

民居街区:让老年人追忆历史

“历史街区保护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要为后人留下文化的‘胎记’,延续城市的乡愁,让人们永远能找到‘回家的路’。”杭州市住保房管局局长周先木这样表示。

作为杭州幸存的为数不多的历史建筑区块,小河直街走出了它自己的味道跟模式。

小河直街位于京杭运河南端,是典型的运河商埠文化区域。明清至民国时,为城北的交通枢纽,商业相当繁华。“下店上坊(宅)、一河两街”格局,保留着传统建筑风貌和市井民俗风情。这个杭城“因水而兴”的仅存标本,在那盛行“拆旧建新”的年代,曾被划入旧城拆迁改造范围。时来运转。依据保护规划,存历史真实、显风貌完整、体现生活延续和人文自然融合。保护整治工程承此原则,对街区2万多平方米房屋,按“原模原样、原汁原味、似曾相识”三种类型进行保护……

更具特色的,是原住民自由选择回迁。在国内率先出台“鼓励外迁、允许自保”政策,鼓励住户搬离,由政府负责安置、扩面新房;选原地“自保”的,由政府出资维修住房,完善厨卫设施;“自保”修缮有经济困难的,由政府资助。人居面积从16平方米提高到25平方米……

白墙黛瓦外立面,房子还是木结构,地面还是青石板,后门挨着河埠头……都是熟悉的老房子味道。回迁原居民达65%,继续倚河而居的“运河人家”生活,再现了古运河畔的风貌特色。这个深受各方好评的“活态”保护街区,作为多方共赢的创举,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商业街区:让青年人体验时尚

清河坊是古城传统商贸风貌最浓厚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以河坊街为中心,包括高银巷、大井巷、太平巷等。有胡庆余堂、方回春堂等知名商号,以传统木结构的店铺居多,呈开放式“前店后坊”格局。

依据规划实施后,清河坊街区遵循建筑与街巷的原有比例、风格,保护优化了建筑功能,恢复古朴淡雅的传统店铺和市井风貌,保护恢复了大批百年老店、专业特色店,集聚了中药、茶、饮食、古玩和民间艺术等特色文化业态,人气日旺。2007年初,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这是全国商业步行街中的唯一!

如今,一色的青石路,明清风格的建筑,飞翘的屋檐,镂空的窗格,满目古色古香,有游有购有娱乐,成为外地年轻人来杭州必先到的购物之地。

风景街区:让外国人感受中国

杭州中山路是一条蕴涵着几千年深厚历史文化的著名历史街区。如今的中山中路,是一座没有围墙的“杭州建筑历史博物馆”,宜居、宜商、宜游。一步一景间,浓郁的市井气息扑面,杭州历史发展的脉动可以清晰地触摸到,成为“老外”感受杭州历史文化的首选。

“通过修缮、改善、保留、整饬、拆除等,保护门楼、鼓楼城墙遗址、建筑界碑、古井等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传统行业和老字号的保护,以食品、餐饮、百货、医药行业等为主。”刘晓东博士回忆说,规划确定中山路为传统商业区,集中恢复著名老字号,鼓励在旧址上恢复各种名店。还原“前街后宅”的古老面貌、原汁原味的市井生活、活色生香的传统小吃名点。近日这条北起解放路官巷口、南至清河坊鼓楼的老街区入选首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

现今的中山路,历史风貌浓郁。古老的南宋御街,中国早期的清真寺、教堂,明清、民国等的建筑,鲜活地彰显着历史的气息。西洋古典式建筑浙江兴业银行旧址,去年还晋级为“国保”。

“中山路,一座没有围墙的杭州建筑历史博物馆,宜居、宜商、宜游的特色文化历史街区。一步一景间,皇城市井气息扑面……”长期关注古城保护的民间人士点赞说。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古城墙的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