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济南都市圈“非常1+6”优势不一般

2017-02-22 13:56 来源:济南日报 作者:史春勇

济南都市圈“非常1+6”优势不一般

山东半岛城市群空间结构图

山东省近日发布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2030年)》提出,提升济南、青岛都市圈发展水平。其中,培育壮大由济南、淄博、泰安、莱芜、德州、聊城6市及滨州市邹平县构成的济南都市圈,以济南为发展核心,推进济南都市圈一体化和同城化,并增强济南辐射带动能力,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经济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济南都市圈时隔多年之后重新回归民众视野。

2006年首提“济南城市圈”概念

“非常1+6”已走过十余载

早在2004年,山东省就开始研究策划济南都市圈规划。2006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使用了“济南城市圈”的概念:积极推进城市化健康发展,加快建设半岛城市群、济南城市圈和鲁南城市带,促进中小城镇集约发展,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

历史的车轮走到2007年,省两会出现了“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提法,更加突出了济南都市圈的经济发展价值。同年12月27日,《济南都市圈规划》正式出台。从这一天起,省会济南的改革与发展便和德州、泰安、聊城、莱芜、淄博、滨州等6个城市紧密联系在一起。

之后,以“济南”为重点的经济圈、都市圈概念不断翻新、逐步丰满——

2008年:以半岛城市群和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为主的“一体”是我省的优化开发区,以黄河三角洲、鲁南经济带构成的“两翼”是我省的重点开发区

2009年:要加快济南省会建设,增强现代综合服务功能,发挥省会经济的辐射作用,带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加快发展

2010年:大力发展省会经济,提高省会综合服务功能。启动济南与周边各市城际轨道交通规划建设,促进区域交通通信一体化

2011年:加快省会济南建设,京沪高铁济南西客站今年6月要建成使用,编制实施济南与周边各市城际轨道交通规划,提高省会城市辐射带动功能

2013年8月28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正式印发,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成为我省中西部崛起的战略平台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今年,壮大济南都市圈又成为发展的重点所在。

“济南都市圈”优势互补“组合城市”优势明显

济南都市圈地处山东省中西部,承东启西,在山东省区域经济格局中居重要地位。根据最新的规划,济南都市圈由济南、淄博、泰安、莱芜、德州、聊城6市及滨州市邹平县构成,2020年总人口达到320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达到2100万人。

记者梳理后发现,济南都市圈区位条件优越、交通发达,目前已基本形成“一小时经济圈”。与此同时,济南都市圈内的城市经济也各具特色,有较大的整合、对接及合作空间。济南是该城市群当仁不让的“核心”,济南地处蓝黄两个经济区的中心地带,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人才优势,金融信息服务业水平的提高,可以带动两大经济区的工业、农业乃至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也能同时优化全省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水平。

其他城市也各有优势,淄博有以石化、医药、新材料为主导的专业化制造业;滨州有纺织等过百亿元企业数家,民营经济发展迅速;聊城机械制造、医药等有多家行业“冠军”;德州的造纸、化工、农产品加工业已成特色;莱芜有钢铁、服装、食品加工、旅游和特色农业……这些城市之间的优势项目组合在一起,将对山东中西部经济的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都市圈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开放的广度和深度需进一步扩展

很多情况下,人们习惯于将“经济圈”和“都市圈”的概念混为一谈,其实二者存在差别,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侧重的是经济联系,济南都市圈侧重的则是城市间的融合,并且区域一体化程度更高。

从发展格局看,济南东有青岛,南有徐州,西有郑州,北有石家庄,这些城市都在以极快的速度迅猛发展,争做区域龙头。从都市圈角度看,济南东面是半岛蓝色经济区,南面是长三角都市圈,北面是黄河三角洲、京津冀和环渤海地区,西面是正在崛起的中部地区。在济南城市圈内呈现众星拱月之势的济南,在全国局势中却面临着被包围堵截的危险。处于夹击中的济南及济南都市圈如何避免被边缘化的危险,未来发展让人充满期待和忐忑,“不进则退,小进也是退”已成不可回避的现实。

从这个角度来说济南都市圈的发展绝不是“拉郎配”,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尽管困难重重,但仍将是一个必须坚定不移推动的历史进程。加紧构筑济南都市圈,不仅有助于提高济南城市综合实力,而且对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而从省会城市群经济圈这几年的发展情况来看,济南都市圈要发展的关键是要形成区域内一体化的互动机制,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机构来统筹引领各方面的发展,不仅要在经济,还要在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形成进一步协调,从目前来看,制度性安排还是不够。当然很多具体问题,单靠济南的自身力量,短期内难以解决或无法从根本上予以解决。需要各城市以开放的思维和办法来破解,通过全力拓展开放广度和深度,获得发展所必需的资金、技术、资源、人才,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根本上打破制约发展的天花板。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古城墙的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