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呵护“城市良心”,增强城市韧性

“十三五”江苏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投资需求超万亿

2017-03-06 10:02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汪晓霞

此次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周岚关注城市发展中的“里子难题”,带来《关于系统整体谋划致力补城市地下基础设施短板的建议》。

近年来,国务院及相关部委多次下发通知和意见,加强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整治城市黑臭水体。这些问题不少出在地上,但根子在地下,反映我国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能力的不足。

改善地下基础设施,难度远大于地上。如果说中国城市的地上面貌通过30多年的建设发展,实现整体提升的话,城市地下基础设施水平的整体提升,也许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多的耐心,需要更长远、更前瞻的整体谋划。

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改善民生、提升城市宜居性和竞争力的关键,还是拉动投资、稳定增长的有力抓手。据不完全测算,“十三五”时期江苏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的投资需求超1万亿元,绝大部分在轨道交通、排水防涝、海绵城市、综合管廊等地下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周岚建议,将加强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建设上升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高度,加快制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小康社会目标和现代化建设指标体系,将地下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衡量城市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评价标准,引导城市前瞻规划、理性建设、有序推进、持续改善。加大政策资源支持,加快推进建设,带动相关产业链条的延伸发展,致力增强中国城市的韧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地下基础设施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她建议编制对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建设系统规划,整合轨道交通建设、人防工程建设、电力和通讯管网建设、以及易淹易涝地区改造、海绵城市建设,黑臭河道整治等,并推动协调联动实施,制定更有力的政策举措推动地下综合管廊的实施。

创新运用现代建造技术,提升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引导精确测控、示踪标识、无损探测与修复、非开挖、减隔震技术、建设信息模型(BIM)、隐患事故预警等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鼓励采用预制装配化的施工方式实践应用,有效推动建设行业的转型升级和产业现代化。

建立实时动态更新的地下基础设施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建设涉及多部门,管理层级不一、权属责任不同。重视运用物联网和互联网技术,建立整合各条线、各层级、各管线单位信息的大数据库,形成信息即时交换、实时动态更新的机制,实现地下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维护的可视化跟踪和智慧化管理。

构建政策体系,调动社会资源参与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地下基础设施水平的整体提升,量身定做类似“国家推进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房建设”的政策工具包,协调政策性银行提供长期低息乃至无息贷款;出台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和运营的合作机制,鼓励开展特许经营权、收费权和购买服务协议预期收益等融资创新,形成推进地下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合力。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王富海:现阶段如何做好城市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