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会客厅 > 正文

张鸿雁: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离不开城市协同发展

2021-11-19 14:27 来源:新华访谈

导读: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经济重心所在和活力所在,而城市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占据着核心战略地位,长江经济带上的城市协同发展能力和水平直接关系到长江经济带建设目标的实现。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张鸿雁认为,城市规划和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二者之间“唇齿相依”、密不可分,沿江的城市规划一定有它特殊的意义,要处理好城市经济和长江经济的关系、城市生态和长江生态的关系、城市文化和长江文化以及城市和水的关系,特别是要借助长江经济带经济、功能、环境生态功能及流域的综合价值,更好地推动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1.jpg

张鸿雁教授 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

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和城市规划‘唇齿相依’

长江城市经济带,它是由长江边上城市组成的带状城市体。经济带的核心经济、就业、文化和生活,与长江形成一种空间上的结构关系,包括经济结构、生态结构等。长江边的城市带构成了长江经济带的主体,所以,长江经济带的城市规划,在本质上也是长江经济带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规划,也可以说是长江经济带的规划。

长江经济带是由城市构成的带状,那么每个城市都需要规划,其中,最主要的规划就是如何保持可持续发展,如何让城市能够保持良好的生态关系,保持人和长江的和谐自然关系。特别是长江大保护提出之后,城市规划的高度、深度、广度和宽度都比以前更加深刻。

我认为,沿江的城市规划一定有它特殊的意义,也就是怎么处理好城市和长江的关系、城市和水的关系,以及如何借助长江经济带经济与环境的功能和价值来推动城市的发展。城市往往是因水而生,也可以说是因江湖而生,每个城市都要考虑靠水靠滨江,所以城市的变化大体上都和当地的母亲河有关系,世界上每个国际大都市也都伴有一条著名的河流,比如,南京靠着长江和秦淮河,它是城市的母亲河。所以,我觉得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和城市规划二者之间是“唇齿相依”的关系。

如今,沿着长江经济带,几乎所有的城市都提出了跨江发展、拥江发展、两岸平衡发展等理论,那么,这也就更要求长江两岸的生态功能要强化,恢复它的自然状态。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重在全流域一体化协同发展

城市因水而生,现在发达国家都强调后工业社会的概念,那么对水的依赖、对自然的依赖就更加注重,因为所有环境的滋养都必须有水来保护它。这也是我们要考虑的,在城市规划中、在城市经济创新发展当中,必须把握的关键所在。

那么,整个规划带来最大的变化,首先是流域的一体化。共同治理流域经济的最大难点是协同共进。河流的保护一定是流域化、系统化、全域化,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所以,这两年我们能看到天变蓝了,水变绿了,整个环境包括生态植物、鸟类、鱼类都发生很多结构性变化。这种结构性变化,最直观的表现就是老百姓的生活环境和质量明显提升。

其次,现在工业化发展后,我们能看到水运带来的价值更为凸显;同时,长江流域的发展给对城市带来了文旅空间的发展,沿江边上的建设形成了一个城市的立面。而且,现在城市需要大量的高级人才,空间的变化带来了产业的变化、服务经济的变化和国际经济的变化,像南京、南通、无锡、苏州、镇江等整个沿江的城市,在不同程度上都提了国际化的战略目标,通过沿江的打造,其国际化的程度会更高,所带来的价值和意义不仅仅是生态环境的改变,更促进了整个城市结构的改变和城市在世界中文化身份的提升。

采取百年保护方针恢复母亲河自然风貌,创造长江流域的‘不开发岸线段落’,为后人留白

我们一直提倡以生态为先,实行保护性的规划、保护性的开发以及保护性的建设一体化,这里面关键在规划。在保护母亲河中有一票否决制,因此只要不符合生态条件的规划都会被否决掉。

但是,在我看来,还要真正提出百年大计、百年保护的概念和方针。长江岸线的一些段落就应该是纯自然的,就应该提出永久不开发岸线段落,国际上有过这样的案例。这样,可以保障长江的自然岸线风貌,会使长江流域生态循环,包括整个生物的循环更自然、更合理,也更有经济社会价值。

而且,我们中国人口比较多,导致有的沿江岸线变成了房地产开发商的楼盘,有的变成了工厂……那么,恢复母亲河的自然风貌,这可能是最重要的保护手段之一。所以,我觉得应该提出百年立法,形成永不开发段落,要让大家看到长江原本的样貌,这样可能保护起来才更有价值,更有历史意义,也更有国际意义,反过来会对城市的经济发展也会有促进作用。

此外,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也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行为和行动,要内化成个人的行为和个人的品质,这是一个很需要提倡和鼓励的事情。同时,我们还要有具体行动,每个城市都要有自己的长江保护条例或者立法,这既是城市的一个精神面貌,也是一个发展的状态。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古城墙的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