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会客厅 > 正文

王凯:新常态下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的应对思路

2015-05-25 10:35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编者按:

2015年5月16日,第四届金经昌中国青年规划师创新论坛在同济大学隆重开幕,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王凯副院长应邀出席论坛,并作了题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中的新思维》的报告。报告结束后,王凯副院长接受了中国城市规划网记者的专访,对京津冀的规划目标、主要思路、顶层设计等方面问题作了进一步的解答。他指出,在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目标上主要有两个思路,一个是问题导向,一个是目标导向。选择把京津冀打造成世界级城市群的主要原因在于它的首都地位和区域性影响。

解决当前问题、明确远期目标,建设世界级城市群

中国城市规划网记者: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国家三大战略之一,其规划目标是什么?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思路有哪些?

王凯:规划目标主要有两方面,即具体目标和长远目标。具体目标,即按照中央的要求,有效地疏解北京过多的职能和过多的人口。长远目标,就是通过区域协同发展,构筑一个北京、天津、河北协同发展的一体化的职能体系和一体化的空间发展的目标,这个概括性的说法叫做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这个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目标,也是长远目标。京津冀发展起来以后,能够有效地带动中国北方地区,特别是“三北”地区的社会经济的发展。

实现这一目标的思路有几个方面,但最重要的主要有两个,第一,问题导向,要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京津冀存在的问题有很多,包括北京人口过多、职能过于集中、整个京津冀地区的资源环境已经过度承载、产业“断崖效应”等等。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才能够实现协同发展。第二,目标导向,我们要形成一个有竞争力的城市群地区。现在中国在国际上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我们只有在全球竞争当中处于一个高端的地位,才能够带领一个国家,实现总书记讲的“中国梦”这样的“两个一百年”的目标。

在具体分析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是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分析,分析在有限的土地、水等资源之下,我们有多大的人口承载量。还有一点是国际经验的借鉴,或者先发地区的经验借鉴,因为北京是一个大城市地区,纽约、伦敦、东京这些大城市地区已经发展很多年了,有些经验可以借鉴。

全球决策管理、区域枢纽,助推京津冀国际化战略

中国城市规划网记者:我们在这三个大的战略当中,为什么要把京津冀打造成为一个世界级的城市群,而不是选择长江流域或者其他地区呢?

王凯:中国参与全球竞争,我们认为核心的就是沿海的三大城市群,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都有条件。但是我个人理解,对于这么大尺度的一个国家来讲,不是说一个,不仅仅是长三角或者京津冀。京津冀作为一个参与全球竞争的目标,第一,有它的特殊性,它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首都地位,首都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当中的地位,一般城市替代不了,这次亚投行设在北京就是一例。第二,京津冀作为国家战略,有区域性的影响,因为它的区位很特殊,从“一带一路”的角度来讲,天津的港口作用,是从东到西横贯北方地区,从新疆霍尔果斯出境,到欧洲的一个最主要的通道。首都机场也是国内航空运输最主要的一个门户。目前首都机场的吞吐量达到了8千万人次,居于全球前三,但它的结构更加重要,大量的境外的来往客人,这是国际化的很重要的标志。所以京津冀作为一个国家战略有它的价值和特殊的意义,这方面的东西可能上海和广州就替代不了,当然,我不是说上海不重要,上海在全球的经济、贸易方面影响力可能更大。

控水节水、轨道成网,解决发展中的制约问题

中国城市规划网记者:既然说到打造这样一个世界级的城市群,而我们现在的问题又实在是太多了,特别是水资源约束、高铁交通带来的时空格局变化对整体空间结构重组又有何影响呢?

王凯:水资源是最敏感的问题,第一,从量的角度讲,现在我们总的要求是水资源的量要严控。因为过去有一个不好的做法就是缺水就调水,东边没有从西边调,北边没有从南边调,我们不赞成这样做。一个地区的发展,总的来讲还是要以既有的资源为前提。所以说从水量的角度来讲,我们希望目前的水量就作为一个极限,不要再去扩了,目前已经是南水北调的水了,我个人不赞成再上其它的工程。第二,从节水的角度讲,我们过去浪费太多,节水方面,包括水循环使用,做得不到位。其实水从上游到下游的量没有变,你用得好的话是多次循环的,像新加坡、欧洲已经做到了二次、三次的循环使用,这方面我们要注意。

交通方面主要是交通方式的问题,现在比较集中的一个观点是“轨道上的京津冀”,我们过去二三十年是大量发展高速公路,汽车交通是点到点,从使用角度是便捷的,但是对能源的消耗、对土地资源的占用大大高于轨道。在欧洲,特别是北欧、西欧通过轨道网的实现,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有很大作用。这次我们明确提出来“轨道上的京津冀”,具体说是分几个网,一个是客运专线,就是时速300到350公里以上,它是长距离的;第二是城际网,北京、天津、河北主要的城市在一小时内可达;第三就是像北京、天津这样一些超大城市或者特大城市,要建郊区铁路;第四就是城市内部的地铁。通过这么几个层级的轨道网建设,而且换乘便捷,至做成同站台,实现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结构的重构和引导。

北京问题、区域协调,通盘考虑确保规划实施

中国城市规划网记者:无论是水资源还是交通,都离不开宏观的调控,离不开顶层设计。早在83版的北京总体规划中就已经提出要疏解北京的一些非首都的职能但是没有很好的落地,吸取以前的一些经验教训,怎样来做好顶层设计呢?现在有没有具体的操作措施?

王凯:北京的总规从改革开放以后到现在是第三次了,十年前我们有2005版,前两版都明确提出来首都功能的凸显,以及非首都功能的调整,之所以没有实现好,一方面计划经济的思路并没有停止,过多的优质资源在北京配置,所以吸引了大量的人口。高端的东西越集聚,它带来的相关产业和相关的服务就越多。这在下一步规划里已经提出来了,有些东西要拿出去,不是说简简单单拿低端,低端是为高端服务的,所以要从源头上治理。什么叫首都职能?按照中央的要求,就是四个中心,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政治中心不用讲,另外三个中心是北京该做的事情,因为北京过去这些年经济中心做的工作太多,包括汽车制造、大量的低端制造业,我们觉得这一点要剥离,剥离了这一点才能把链接下面的很多东西带出去,带出去的同时就带动了河北的发展,因为河北处在经济的洼地,招商引资也没有优势,也没有一些特别的政策和优惠,非首都职能的疏解和区域协调发展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另外,我一直也有一个观点,就是首都职能也是可以区域化的,为什么这么讲?政治职能当然很难,但是文化、科技创新和国际交往是可以区域化的,首都第二机场已经在河北范围之内了,很多国际活动也不一定都在北京,今后我们有更多的国际会展、国际会议可以利用北戴河、廊坊、保定。所以我觉得解决北京的问题,严格意义上讲,确实又回到了规划上那个经典的话,即“好的城市规划是区域规划”,就是这么一个事情,因为仅仅在北京的范围里考虑所有的问题是无解的,只有放在区域层面,把它的职能做一个统盘的考虑,再加上资源环境有一个前置性的约束,然后有一个绿色的发展方式,才是可行的,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以上采访稿已经专家确认,转载请注明来源)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古城墙的保护与发展